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节气是天气转凉的象征,如俗语所说的那样,“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
寒露时节,也是重要的收获与播种的季节。吴理人先生为“寒露”节气创作的第一幅作品,以播种作为核心,画面中大雁南飞,秋菊黄。
在南方,寒露算是真正进入秋季,此时正是水稻成熟之季,适合种植油菜等耐寒作物。单季晚稻行将成熟,开始收割。双季晚稻则正处于灌浆期,需要间歇性灌水,以保持田间湿润。正所谓一份耕耘一分收获,今日的汗水就是明日的收获。
画面中菊花盛开。而菊花是寒露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处处可见到它的踪迹。秋已深,走过了生发的春,肆意的夏,今年的热情一去不复返。
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人们纷纷开始添衣。寒露时节,丝麻等织物已经收获,当家的女性开始为一家人准备冬衣,吴理人先生为“寒露”节气创作的第二幅作品,正是围绕这一主题。
在画面中,当家的女性们相约在门口,一边织毛线,一边热络闲聊,小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闹。并且,吴理人先生用鲜艳的色彩,寥寥几笔勾勒出灿烂盛开的菊花,整个画面呈现出一派闲适温馨的氛围。
古人御寒的衣物,以皮毛为贵,但皮毛不易得,丝织品更是奢侈品,普通百姓更多用麻布。里外两层,中间填充木棉、乱麻等植物纤维。
到了唐宋时期,用纸做的棉衣棉被逐渐流行,甚至不少士大夫也用它御寒,陆游就曾经收到过朱熹送他的“纸被”,并作诗“布衾纸被元相似,只久高人为作铭”。
宋朝时,棉花传入中原,元代时开始大规模推广。到了明代,政府甚至下令,强制种植。期间黄道婆改良了棉纺织技术,棉花逐渐替代了丝、麻、木棉等传统的御寒用品。
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