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西 | 运河画派吴理人“画说”秋分节气

旅行   2024-09-22 15:55   浙江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自2018年起,每年的秋分时节亦是"中国农民丰收节"。


据考证,我国很早就以“秋分”作为农耕的标志了。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写到:“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秋分,正是收获的大好时节。




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在四季中占据核心位置,是古代所谓的“四时”,也是最早确定下来的四个节气。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中秋节也是由“秋分祭月”演变而来。故而吴理人先生在创作《运河杭州二十四节气》时,对秋分时节的描绘采用“夹城月夜”这一美景来呈现。



画作线条简化,淡去了成叠的笔墨和一些空间关系,活力与生气扑面而来。画作中吊脚楼的窗台上挂着一盆红花,桥上也多了一些赏月聊天的人们,给人轻松洒脱的感受,向受众传递了画家愉悦明朗的心境以及对未来美好的祝福。






吴理人先生曾以“夹城月夜”为主题多次创作。“夹城”即湖墅夹城巷。相传农历中秋之夜,在夹城巷东面的德胜桥观月,可见月亮从德胜桥冉冉上升,犹如月在桥上行。明代文人章文昭所著的《五律》中有描写此景的句子“潮落月东出,清光满夹城。”


“夹城月夜”为“湖墅八景”之首,在明清时期就非常有名。旧时德胜桥是一座单孔拱桥,两边有斑驳的青石石阶,桥中央原有一座朱红色四角飞檐小亭。相传每当中秋之夜满月时分,桥亭的飞檐挂住了冉冉上升的月亮,此时站在桥上观月,有一种“人在巷中走,月在桥上行”之感。那河水、那夜空,冰清玉洁、如梦如幻。



这幅画作选自吴理人先生《钱塘里巷风情》里的“夹城月夜”。早期画作可以看出画家更注重笔墨技巧的运用和场景的意境感。通过“浓、淡、干、湿、焦”“黑、白、浓、淡、干、湿”在墨色的五墨六彩法笔墨交融,将表现山石的皴染运用在建筑绘画中。很好的将沧桑古朴的氛围,秋分夜晚气温逐渐降低,湿气渐起的清冷水汽凸显出来。



这幅画作在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内创作,从画作的细节来看,没有大量采用秃笔和髡残笔法,少了苍浑茂密,意境幽深。画作采用小写意笔墨,相对大写意的用墨洒脱自由不拘一格,小写意墨色相对柔和统一,更好的将房屋的实、氛围的虚有序的结合。


其中墨象的浓淡、干湿,笔迹的刚柔、疏密以及挥写时的顿挫、转折、轻重、徐疾,包括由此所产生的风骨、休势、气息、神韵甚至波磔和飞白,彰显着画家内在的意趣和心境。




秋分·食秋菜




秋菜是一种野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


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人们食秋汤,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秋分·送秋牛图




秋分到来之际,有挨家挨户送秋牛图的习俗。秋牛图是把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农耕信息和吉祥话。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体现了人们追求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秋分·放风筝




秋分时节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天朗气清,迎风奔跑把烦恼同风筝一同放飞,抓住快乐童趣的时光,甚至大人们也忍不住参与进来。

作者介绍

吴理人,原名理仁,生于杭州书香人家,运河画派研究院院长、中国民俗风情画家、吴理人民俗艺术馆馆长、钱塘民俗艺术交流社社长、大运河非遗民俗画项目代表人物及代表性传承人。

他在运河边生活了60多年,创作民俗画、研究地方风俗40多年,所思所想都化作笔墨丹青,绘尽运河千年古韵、市井百态,著有《钱塘里巷风情》《章太炎故居与仓前老街》《跨越钱塘》《杭州街巷》《运河杭州风情》《运河南端市井荟》等多部书籍,被社会和媒体誉为“画说杭州、运河第一人”。


来源 | 桥西运营单元   拱墅文创

责编 | 小运哥

编审 | 丁大未

杭州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
【老杭州 新生活】杭州大运河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包括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小河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并辐射百年富义仓、运河天地、文化艺术园区以及浙窑公园等区域。发布招商运营,街区活动,旅游资讯及生活资讯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