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基层矛盾交织叠加、治安防控任务繁重、警力日益不足等问题,萍乡市湘东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健全志愿服务“动员、阵地、队伍、供给、文化、支持保障”六大体系,强化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探索打造社会治理“自治”品牌--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综合体,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取得更好实效。
探索新模式,让综合体建得好。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借鉴商业综合体服务管理模式,组建农村(社区)社会治理综合体社会组织,与村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融为一体。一是规范建设标准。按照“七个有”标准,即“有热心奉献人员、有办公场所、有必备装备、有统一标识服装、有为民服务窗口、有组织机构、有制度章程”,统一规范综合体建设。目前共建成综合体143个,在册队员1881人。二是明晰治理职能。综合体履行“4+X”社会治理职能:“4”即义务巡防、应急处置、矛盾调解、志愿服务,“X”即各村(社区)根据村(社)情及群众需求增加若干基层平安创建、社会治理方面服务内容,比如关爱帮扶弱势群体和特殊人群、护校护市(集市)、禁毒反诈宣传等。三是整合资源力量。将旧学校、村部、闲置企业等改造成办公场所,优化整合平安志愿者组织、群防群治组织、矛盾纠纷化解组织等,将新业态从业人员融入综合体,形成治理合力。
构建新体系,让综合体做得实。积极构建“五化”新体系,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一是队伍服务志愿化。从热心公益的村(居)民(优秀退伍军人、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三级网格长等)中选聘人员担任综合体队员,综合体队员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适当给予奖励激励。二是法律明白人专业化。从每个综合体中分别选聘一名“法律明白人”,负责指导综合体队伍在法律范畴内开展社会治理服务,并承担相关矛盾纠纷调处化解工作。三是部门联动实体化。以综合体为依托,探索打造村(社区)情理法工作室。通过利用移动中国移动云视讯技术,群众可与法院法官、司法局律师开展云上面对面联线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推动问题解决。截至目前,已开展云调解、云咨询超1200人次。四是治安广播日常化。引进现代科技手段AI云广播技术,在每个综合体建立治安广播站,安装AI云定点广播1203个,在143辆综合体巡逻车上安装AI云流动广播,定期向群众宣传播报社情民意、政策法律、治安防范等内容。五是日常监控智能化。在143个综合体建立视频监控平台,通过以奖补形式,发动群众安装天翼云眼、移动看家等监控探头12000余个,超额完成农村监控探头“5+2”目标,并由电信部门按照权限将各类视频探头接入综合体。
健全新机制,让综合体行得远。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区、乡两级均成立综合体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对综合体建设进行统筹协调、规范管理、教育培训、检查考核,并将综合体建设情况纳入村级激励考核和平安建设考核体系。综合体在村(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由村(居)委会管理、乡镇街平安办监管,明确一名村(社区)副书记、一名派出所副所长为综合体队长和指导员,确保综合体“自治”运行。二是健全奖惩激励机制。综合体队伍实行一年一承诺制度,根据“自愿加入、退出自由”原则,每年签订一次承诺书,并接受村(居)委会和村(居)民的监督。将综合体队员做义工的时间作为评选文明市民、文明村民的优先条件。定期开展以精神奖励为主的集体活动,做到每日有动态、每周有通报、每月有小结、每季有活动、半年有评比、全年有表彰。三是健全激励保障机制。采用政府“以奖代补”方式,每个综合体完成区级验收奖励5万元,完成乡级验收奖励3万。由区财政为每名综合体队员购买人身意外险;公安、司法、应急等单位定期对综合体队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队员应急救护、安全保卫、平安建设、志愿服务、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自运行以来,萍乡市湘东区累计完成治安巡逻80余万公里,化解矛盾纠纷1263起,处置突发事件1035起,为群众解难纾困5万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长300余万小时,97名综合体队员被选为村(社区)两委干部,152名综合体队员发展为预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先后有300余人次受到了各级表彰。截至目前,公众安全感稳居全省县区前列,先后获得“全国信访工作示范县区”“全省平安建设示范县区”等荣誉。
来源:萍乡市湘东区委社会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