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策略研究
一以“圆的认识”为例
摘要:指向深度学习的“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可以推动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落地生根。在实施教学时,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以深度学习为导向,以“教一学一评”一体化为工具,先设定指向深度学习的学习目标,接着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明晰评价任务,然后以课堂为依托,组织学习活动,融入“教-学一评”,驱动学生深度学习,逐步实现学习目标。文章以“圆的认识”为例,以设定学习目标、明晰评价任务、组织学习活动为重点,具体论述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一学-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策略
“教一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目标、课堂评价目标之间具有一致性,要求一体化地设计“教”“学”“评”。其中,评价是为了更好地考查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推动课堂教学目标得以达成。评价要与整个教学过程紧密融合,成为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教一学一评”一体化重在解决以往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评”脱节的问题,推动落实以评促教、以评促学,驱动学生实现个性发展。“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有三个走向,而探究型课堂是其中之一。“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回答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这三个问题,可以让课堂真正实现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教师应当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着力实施“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
设定学习目标:“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的前提
学习目标是一节课要达成的学习效果,是“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的前提。只有先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才能明确学习方向。因此,在实施“教一学-评”一体化教学时,教师要先设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设定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所学内容要求。
例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图形与几何”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认识圆和扇形,会用圆规画圆”“对数学有好奇心,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等。在学习平面图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了多样的探究活动,认知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概念,掌握了它们的本质特征,积累了探究经验,锻炼了合作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但是,大部分学生尚无法自主迁移、运用已有认知,无法深入探究圆的本质特征。而深度学习最终指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教师设定“圆的认识”学习目标:
目标一:能认识圆,学会用圆规画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半径之间的关系。目标二:能在体验操作、交流活动的过程中,逻辑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探究、掌握圆的本质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目标三:能在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清楚地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尝试迁移应用已有认知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目标四:能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反思,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二、明晰评价任务:“教一学-评”一体化教学的手段
评价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实现指标。学习目标要细化为实现指标,方可明确“知识从哪里来”“知识如何发生”“知识到哪里去”。评价任务明确了学生“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何种程度”,学生可以明确学习方向。同时,教师可以把握课堂学习过程,依据学生学习表现,采用适宜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此了解教学情况,及时改进教学问题,促使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做到“教一学一评”体化。因此,在设计学习目标后,教师要以此为依据,联系学生认知差异,设定相应的评价任务,见表1。
在评价任务的助力下,教师可联系数学教学需要,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耐心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并对照评价任务,确定学生的具体情况,明晰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差距,由此精心指导,促使他们逐步缩小差距,达成学习目标,切实增强课堂学习效果。三、组织学习活动:“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的落脚学习活动是落实评价任务、实现学习目标的具体过程。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以评价任务、数学教学内容为依据,创设适宜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同时,教师要善用多样的评价方式,了解教学情况,循序渐进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趣味导入,融入评价
“教一学-评”一体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开端,是学生产生学习主动性的起始阶段。在此阶段,教师要依据学生生活、教学内容,使用趣味的教学方式,如创设生活情境、组织游戏等,创设导入活动,点燃学生兴趣。同时,教师要利用适宜的方式,如观察法,进行“教一学一评”确定学生是否具有学习主动性,并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恰当的方式继续实施课堂教学,助推教学发展。
例如,圆形物品在现实生活中无所不在。学生在体验生活时,接触了各种各样的圆形物品,通过自主观察、触摸建构感性认知。生活现象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学生面对熟悉的生活现象时,会迁移生活认知,主动探究。对此,在“圆的认识”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事物,找出圆形物品。大部分学生兴致高昂,认真观察。在观察时,他们迁移已有的生活认知,指出圆形物品,甚至发挥直观想象能力,将圆形物品抽象为平面图形。在学生观察、展示时,教师关注他们,了解他们是否有学习兴趣。在明确学生有浓厚兴趣后,教师继续导入课堂。
在学习其他平面图形时,学生了解了它们的特征。于是,教师创设“摸圆”游戏。在游戏中,大部分学生兴致盎然,摸一摸、看一看不同的圆形模型,试着总结特征。在总结后,学生毛遂自荐,试着介绍圆形的特征。在此过程中,教师继续观察学生的表现,发现大部分学生主动体验了游戏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圆的特征。于是,教师为他们发放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模型,鼓励他们对比不同平面图形之间的异同。
在导入阶段,教师紧扣评价任务中的“主动”,组织生活观察活动、触摸活动、对比活动。同时,教师始终耐心观察,了解学生的活动体验情况,作出评价,由此开展后续活动,推动了导入活动的开展。
(二)探究交流,融入评价
探究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亦是学生发展高阶思维的必由之路。在导入课堂后,教师要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组织探究交流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顺势融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查漏补缺,助推课堂教学深入发展促使学生走向深度学习,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
例如,“圆的各部分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体验画圆活动,认识了圆的不同部分。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围绕“圆的各部分特征”组织探究活动。教师提出合作任务:“各组成员共享彼此剪出的圆,在这些圆里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关于直径、半径、圆心的发现。在了解任务内容后,全体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小组探究交流。在此过程中,学生彰显个性,积极思维,设想不同的方法,认真操作。有的学生画圆的半径,一直画不完,由此确定“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同时,他们测量半径的长度,记录、对比数据,发现所有半径的长度都一样。在自主探究后,他们主动展示自己的发现。此时,教师鼓励学生观察彼此的表现,并评价彼此的合作学习表现。在生生互评的激励下,大部分学生端正态度,踊跃地描述各自的发现,并认真倾听他人的表述,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勇敢质疑;随后又与其他小组成员展开更加激烈的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合作解决问题,归纳出结论。
在探究交流后,小组毛遂自荐,演示操作过程,介绍探究成果。有的小组提出:“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其中有无数条过圆心的对称轴。直径和半径都在圆的对称轴上。”教师依据评价任务,及时赞赏该小组的良好表现,同时提出问题“在同一个圆中,直径和半径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确定二者之间的关系?”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开放思维,回想操作过程,组织语言,逻辑清晰地表述思考过程并阐述结论。同样,教师依据评价任务,进行即时评价。在生生互评、教师评价等评价方式的作用下,学生及时、精准地了解了自身的课堂学习情况,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深入探究,一步步掌握了学习内容,同时顺其自然地发展了高阶思维、数学表达能力、几何直观能力等,增强了课堂学习效果。
(三)课堂练习,融入评价
课堂练习本身是一项评价活动,便于师生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不同。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差异为基础,联系课堂教学内容,设计难度不同的练习题,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在学生探究了“圆的各部分特征”后,教师依据他们的认知差异,分层设计随堂练习,具体如下:
(1)填表
(2)判断正误(在括号中打“√”或“x”)
①在一个圆中只可以画出50条直径。()
②)所有圆的直径都相等。()
③所有圆的直径比半径大。()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了解他们的课堂知识掌握情况。在练习结束后,教师组织讲评活动,鼓励学生表述解题思路和方法,由此了解他们的思维情况。之后,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指明学生的良好表现和欠缺之处。针对学生的欠缺之处,教师要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助力学生查漏补缺。
四、结束语
总之,有效的“教一学一评”一体化教学可以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获得良好发展。鉴于此,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以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导向,联系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确定学习目标;以学习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差异为根据,设定不同维度的评价任务;以数学课堂为依托,根据评价任务、教学内容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并融入不同方式的教学评价,及时改进教学,借此助推学生深度学习,达成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