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谈东北,最近几天回家,感悟有些深,忽然又想重新捡起这个话题,好好地去谈一谈。今天要讲的,不是东北背后的辉煌与荣耀,而是困扰了这里许多年的污染。
我从北京回的家,上车时倒是没感觉到什么,毕竟北京没什么重工业,连烤肉都是电烤,重工业全迁到了河北,更谈不上空气污染,可是一到老家,下了高铁,迎面而来的浓烟把我呛的够呛,之前一直生活在这里,什么也感觉不到,这次好久没回家,忽然有些不适应这里的空气了,可能是比之前娇惯了吧。
小时候一直觉得雾霾什么的都很正常,重工业这一类的概念也是不甚了解,后来上了学,逐渐了解到东北地区的工业结构,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不过也只是知道东北的污染比较严重,具体多么严重,我还是感受不到的。
这次下车是真的感受到了,我和朋友(也在北京上学)一起下的车,都说这里好呛,每次下车都没感受到空气污染,唯独这次,感受极深。
东北的经济支柱一直以来都是重工业,建国之前军阀混战之时就是如此了,空气污染的底子很早之前就开始积累,伴随着建国之后一五计划等的开展,重工业急速发展,煤炭、石油、钢铁……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就到了今天这个样子,尤其是辽宁,重工业密度最大,再加上正赶上冬季要取暖,要排放污染,就更严重了。但是东北又不能失去重工业,这可是支柱啊,关系着国计民生的大计,没有东北的重工业,中国就将失去大量的工厂,什么坦克装甲车、辽宁舰、六代机一类的东西又由谁来造呢?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又由谁来制衡呢?东北很重要,东北的重工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东北的重工业,中国就会落后,就会没有国防,落后了、缺少国防,就要挨打,近代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切,所以中国也不可能舍弃东北的重工业。而且,重工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一部分,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军工业,作为全国范围内新的经济支柱,更是意义非凡。
所以,东北的重工业注定不能舍弃,唯一的办法就是从另一端下手,要么选择污染防控与治理,但是这需要对设备进行更新,这又需要资金,但是东北最缺的就是资金,所以这又需要国家拨款,“东北振兴”多少年了,如今还在振兴,要是有拨款,一切都会改善。
如今恰逢特朗普上台,面临着全球化萎缩,世界感性力量逐渐战胜理性力量,2024年底珠海航展六代机亮相、四川舰下水,东方军事科技两百年来第一次超过西方,西方人也是慌了神,特朗普的加拿大“第五十一个州”、墨西哥湾美国化,无不彰显着“新冷战”的开始,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大国,一定是有危机意识,中国不可能不积极备战,不可能等着美国人深入到中国领海领空才开始准备,现代战争要“闪电战”,要是准备晚了就完了,中国必须早下决心,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重振军事工业与重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这都呼唤着东北的发展,东北的振兴是关键一招,正是棋盘的将军一招,否则就要明帅,就要面临巨大的危机。
东北不是弃子,而是共和国长子,历代以来,废长立幼都是大忌,不合祖宗之法,不合祖宗之法便是自取灭亡。没了长子,大秦折了扶苏,立了胡亥,便是乱军之中亡国。南方的轻工业与服务业只是暂缓之计,金融业更是纸老虎,这些只是过去几年为了改善民生才发展的,近几年,伴随着楼盘的逐渐破产,恒大倒闭,民生要换支柱了。但是话说回来,重工业永远是最坚实的地基,没有哪个国家彻底舍弃重工业、光靠轻工业与服务业还能保持主权独立、民生发展的,南美破产的昨天历历在目。
以我来看,中国即将过的日子将是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不知道多少年,但一定会很长),中美对峙,双方都不信任,必然导致军备竞赛,究竟能不能打起来,我们无法确信,因为人类的历史总会有小概率的偶然事件发生,但是对峙竞争一定是常态,双方的长时间不信任一定是常态,即便我们不希望对峙而更希望合作,但是西方零和博弈的思想不会轻易改变。我们还是不得不竞争的(某种意义上,这又是一种囚徒困境)。
在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的过程中,中国要发展重工业,不得不发展振兴东北,设备必然是换新的,医疗一定是要改善的,民生必然是要改善的,交通必然是要发展的,但是具体什么时候才能开始,我们是无从确信的,只能知道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古未有舍弃辽东而不亡国的,东北必然要得到发展。
至于说东北这个军事基地会不会发展成为朝鲜的大后方,我认为不会,因为朝鲜不是当年的朝鲜,中国也不是当年的中国,俄国更不是当年的苏联,美国也不是当年的美国,21世纪大概率应该不需要再跨过鸭绿江了。
其实破局之路已经讲好了,就是重视东北,重视重工业,中国说要将自己建设成一个强大的工业国,历史上没有工业国不发展工业而去选择极力发展金融为代表的服务业的,恰如没有农业国去把商业当作经济支柱的。
而另一条破局之路,就是与美国开展军备竞赛,拖垮美国,美国不是昔日的鹰酱(美国),兔子(中国)不是昔日的笨熊(苏联),最终跨的必然是美国。
当然,颇具过程之中隐蔽战线也是很重要的,间谍战、文化战都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