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节——文化自信的几点思考

文摘   2024-12-24 20:59   北京  
“叮玲当,叮玲当,铃儿响叮当……”圣诞的曲子又响了起来。
圣诞节——这是西方的一个传统节日。
记得小时候,尤其是小学那几年,圣诞节和平安夜这两个概念特别流行。那时候,每逢圣诞节来临,超市里都会连续好几天挤满了人,都是买贺卡的,那几年贺卡也是,啥样的都有,我描述不清,总之就是很多种吧。我也会准备三十多张贺卡,送给同班同学,这东西有点类似于中国的随礼,都是礼尚往来,小时候也不懂什么文化入侵,单纯觉得挺好玩的,就一直都在玩。就像平安夜觉得苹果挺好吃的,也一直都在吃。
后来,中国国家层面逐渐意识到文化入侵这个概念,不再提倡这些了,过洋节也便越来越少了,起初我不理解,觉得有些突然,有些疑惑,后来,伴随着政治观念的逐渐发展,觉得这样做,确实有道理,心理上也就接受了——
为什么不过洋节?因为我们是中国人,圣诞节一类的洋节,是西方的,潜移默化地入侵着我们的文化,我们得文化自信,过洋节是不自信的表现,所以不过。
但是,最近几年,我又有了一些新的疑惑——
既然我们有文化自信,那外国的文化又为什么不能接受呢?为什么非得抵制呢?
这就引发了我对“文化自信”这个概念的思考——
文化自信,最具代表性的是什么时候呢?那我们可能要回溯1300年,回到那个7世纪最强碳基生物所在的时代——大唐。
大唐的文化自信,是众所周知的,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外国商旅官员齐聚于此。历史上各大王朝,西门(西域以及欧洲来长安的毕竟之门)开得最大的,大概就是唐朝吧!唐朝的文化自信,是降维打击的,毕竟大唐帝国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并不害怕外来文化的入侵,相反,是一种十分包容的态度,将外来文化中国化、本土化,化为己有,为己所用,兼容并包是常态。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排斥,而是开放,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政策,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世界多极化与全球化背景下各大国所需要的,但是,也不能彻底放任外来文化,而是要细化区分,不能全盘接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而是要明辨,要三思后行。时代背景不同,文化领域也是战场,不过不要把文化领域彻底当作战场,否则就是闭关锁国了,闭关锁国的后果,与大清无二。
文化自信不只是认同自身文化,也不局限于敢于接受外来文化,更在于传播中华文化,向哪传播?向谁传播呢?一个是欧美,一个是非洲,还有就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向欧美传播中式哲学、美学、“和”的理念与政治逻辑,向非洲传播传统道德与华夏观,向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传播和平合作理念、投喂胡萝卜,这是和平视角下的文化发展模式,当然了,这也只是我的一点点思考罢了,不见得科学,毕竟视角有限,还得沉淀。
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也是文化和平,是互相交流,是互不侵犯,其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样适应于文化领域,只是文化边界该如何界定,还需要历史的车轮推演,绝非朝夕之事。
也许和当今错综复杂的局势有关,抵制洋节可能只是冲突加剧、文化碰撞背景下的权宜之计或者是是防御举措。未来,大概率,会更加包容地接受节日的,当然了,我们的节日也会传播出去的,就像《黑神话悟空》一样。
文明的冲突,不是不能缓和的,因为文明的背后是人,而人
——是有感情的

快哉谈
以最简单幽默的方式讲述历史掌故、诗词文学、社会热点,发表旅游日常,介绍美丽中国,偶尔会发表连载小说
 推荐账号,扫码关注
推荐账号二维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