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过了,在我看来,一个月22号过了,这个月也便是结束了。
我算了算,11月经历了什么,有很多,当然也很少,不过总体算来,大抵还是很多罢,当然,和9月10月相比,可能没有那么精彩,逊色了好多,但是如果说经验教训,一定比11月多了好多,可谓是人生中巨大的分水岭,算是2开头之前的赠礼了。
一、少言VS多言(彻底想通了那件事)
以前,我更喜欢多言,想什么就说什么,也正因如此,交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初高中的朋友们提到我,往往会说这个人很真诚,适合当兄弟,不会出卖任何人。
今年十月及其之前,我也是喜欢多言的,当然,偶尔还喜欢发一些搞笑的、可能有一些“抽象”的,至于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更多是想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求些许乐趣,同时也带给那些与我熟识、或者喜欢看我生活的人一些乐趣,但是问题也出在这里,大学是一个扁平化的社会,不像初高中,除了室友,没人有机会详细地去了解你,自然只会关注字面意思,也正因如此,引起了很多误解。
后来,又因为发表了一篇文章陷入了更深的误解,同时我也把别人误解了,误解越来越深,事情复杂化。其实原本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看那篇文章,之前发了一些,也只有少数关系较好的朋友闲来无事看一看,剩下的阅读量多数都来自于社会上。后来和同校的朋友们聊了聊,又问了身处于那个群体之中的朋友,单纯想弄清楚一个究竟来,他们说观点其实没什么,可能是人们不了解我,就以为我在针对谁,再加上戏谑化的表述与几句模糊不清的字词,引起了人们误解,他们说如果他们不认识我的话,可能也会去小喇叭上骂我。后来老师也耐心地劝我要想开,最终想开了,也懂得了这种话题以后还是不要写了,写一写将军就没事了。
但是这件事还是留下了很深的伤疤,我没有那么多机会去找每个人挨个地解释(尽管我当时特意补了一句“如有冒犯,还请见谅”,但是很显然没见谅),也就失去了一些潜在的朋友,同时无意中伤害了一部分人,尤其是处于那个话题之中的人,尽管我后来努力去解释,去说明我只是在表达观点,一些来自于知名社会学学者的观点,而不是去针对谁,但是不熟的人还是无法完全相信,更无法接受。如果好奇的你恰巧看到这篇文章,同时恰巧读到这里,那么请你一定要将我的歉意转达给那部分可能被伤害的人,因为我真的不想伤害谁,这对我没有什么好处,也违背我的初衷。
总之,这些事过去之后,我真正做到了要少言少语,更多地要去倾听,而非表达,这个道理其实早就明白,但是最近才做到。当然了,之所以能做到,还是要感谢朋友劝导的。
二、谈谈偶像
我的偶像有很多,除了教员、老子、曹丞相、诸葛先生、孙武子这种名垂千古的,还有同时代的、暂时还没有那么出名的,比如一些师兄,有熟识的,也有未曾谋面的,比如有一位公众号叫做“寒楼笔记”的师兄,虽说不认识,但是观其言,看其文,不由得增了几分敬佩与尊重。至于我为什么会尊重这位未曾谋面的师兄,单纯是因为他会说很多坦诚的话,给我们这些他同样未曾谋面的师弟师妹们许多经验教训,你说他这么做,会得到什么?其实不会得到什么,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想了想,单纯是因为他很无私,大抵是想叫我们这些弟弟妹妹们少走弯路吧。至于为什么我这么想,因为我也这么做,想给人们一些经验教训,别走弯路。
也许有人会说,不会有这么想的人,那么我也懒得去解释,这是一个信仰问题,信则有,不信则无。
三、关于“礼”
“礼”是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当然了,我说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后的。
为什么谈到“礼”了?很大程度上是前几天看到师兄的那篇文章,我还转发了,因为觉得说的很有道理。
其实之所以认为师兄讲的有道理,也和许多人无礼有关,我也比较反感无礼的人,无论多熟。有一些人,在你帮他/她之后,连一句最基础的“谢谢”都不说,俨然把别人当作了机器,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没什么,但是我无法苟同,对于这样的人,我以前可能还是会耐心地帮助,但是这篇文章之后,就再也不会了,毕竟我认为——不懂得感恩的人是无用的,精致利己的人是社会上没被清洗的渣滓。
无论多熟的师兄师姐,就算是铁哥们一般的友谊,在获得帮助后,我也会发一句“谢谢”,单纯表示谢意,当然了,我也希望自己帮助别人之后,也能收到一句感谢的话,毕竟冬天到了,需要听一些令人暖心的话。
除此之外,回应也是一种“礼”,回复一句话,不会占用多长时间,但是会让人很舒服——无论是谁,无论多熟,如果我“忙”,一般会给人回复一句“我很忙,晚些答复”。如果消息隔了半小时多才看见,也会发一句“刚刚没看手机,抱歉哈”,当然,我不去逼迫所有人学我,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自由与合法权利,但是我也有同样不去答复的合法权利,这么做可能会被认为较真,但是尊严在这里,不能舍弃,否则就是摧眉折腰了,这也是最近两天想透的。
四、本心
“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这个问题,我想了好久,目前想出的结果是——成为一个对家对国都有利的人,这个概念有一些抽象,具像一些,也便是——让亲人、身边的人开心、放心、安心的人,而重要的,不在于怎么说,怎么想,在于做,在于知行合一。
五、压力
昨天差点以为自己抑郁了,当然,也十分感谢那些安慰我的人,我没想到真的会有人来安慰我,其实有时候确实需要安慰,尽管有人戏称我为“铁汉”“硬汉”,真的很惊喜,祝你们天天开心!
至于昨天为什么产生这个想法,可能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太大太多了,这个月又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原本想借酒消愁,借烧烤消愁,借榴莲消愁,索性买了一些,可是愁还是没走啊哈哈!至于怎么解决压力,我想了想,重新读一读《道德经》,可能会好很多。
六、学会孤独
知己难求,人生难得几知己,有就不错了,尽管不是一个学校的,起码有两三个,还是庆幸吧,不刻意寻求知己,我应该学会孤独啊!
不过,庆幸的是,尽管大学没有知己,但是起码还有朋友。
七、大学——平面化的社会
大学的缺点,准确来说是互联网时代大学的缺点——营造了一个平面化的社会。
因为不会像初高中那样天天见面,人们缺乏对彼此的了解,因此,人被碎片化、格式化,丧失了灵魂,人们怎样互相了解?通过朋友圈。朋友圈一句话,就可能引起很多误会,更别提一长段的话了,说实话,我不太喜欢这个互联网的社会。
好在我的大学给我分配了超绝6人间,无意中收获5个能够详细了解的朋友,当然了,我们的上下铺6人间还是比不上某几位朋友的超绝VIP东风红楼上世纪古典建筑水泥地(开个玩笑,狗头保命)。在寸土寸金的北京四环内,15平的房子让几位天南海北的朋友们聚在一起,给大家带来了真挚的友谊,也算是因祸得福吧!同时也感谢朋友们最近的帮助与劝导。
另外,在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组织内,我也十分难得地收获一群朋友,也许这是最后一个纯净的圈子了,总之,很庆幸,很开心拥有大家,会继续做大家的擎糖手的!
你说,要是这样的能交思想汇报该有多好,2000多字查重率都得低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