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在都市的人,很难体会“鳞次栉比黛瓦青,焚香品茶听雨漏”的意境,但瓦当,依然静静地待在屋檐上,感受着明月清风,花开花落,人世冷暖,成了只有中国人才懂的一种美。
渭南市博物馆陈列着一片西汉瓦当,名“与华相宜”,1998年出土于华阴市的西汉京师粮仓遗址。关于“与华相宜”,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瓦当”这个名词,乍一听,是不是让人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是因为瓦当的历史太过于久远了,感觉陌生确也正常。瓦当的设计和建造始于西周,为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是中华民族建筑构件独有的元素;作用呢,主要是遮挡、束水和防朽,保护屋顶檐头,防止风雨侵蚀。瓦当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早发现于周人的老家——宝鸡扶风、岐山境内的周原遗址,早期的瓦当是半圆形,纹饰图案有的是素面,或者是绳纹、弦纹、重环纹等等,虽然简单,却也具备了一定的形式美。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大变革时代,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各国大兴土木兴建宫室殿宇,瓦当艺术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且渐渐具有浓郁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齐国故城(今山东临淄)的树木双兽纹半瓦当,燕国下都(今河北易县)的饕餮纹半瓦当,秦都雍城(今陕西凤翔)的动物纹圆瓦当和咸阳的云纹、葵纹瓦当等堪称个中翘楚,其中又以秦动物纹瓦当最具特色。秦人为何对动物纹情有独钟呢?这源于他们的生活方式。原居于陕西西部和甘肃东部一带的古老嬴姓部落,以游牧狩猎为主要生活方式,这种古老的生活习俗使他们割舍不了对动物的天然兴趣,于是在秦人的宫殿上出现了大量生机勃勃、恢弘大气的动物纹图案瓦当。由于这一时期出现了众多图案相同的瓦当,而且模制的痕迹日益明显,反映出秦人制瓦技艺已从初级向高级阶段发展,为瓦当在汉代的鼎盛奠定了基础。不同纹饰的瓦当
到了西汉,瓦当纹饰出现了文字。《史记·高祖本纪》记载了汉高祖和丞相萧何关于建筑重要性的一场讨论。汉高祖看到萧何主持营建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十分壮观,于是很生气,对萧何说:“天下动乱,苦苦征战好多年,成败还未可知,为什么要这么过度修建宫殿?”萧何答:“正是因为天下还没有安定,才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建成宫殿,再说天子以四海为家,宫殿不壮丽就没法树立天子的威严,而且也不能让后世超越。”汉高祖这才高兴了。大兴土木在历朝历代均被视为是一种苛政,但正是这些豪华壮丽的城阙宫殿遗址上,出土了大量文字瓦当,其文辞藻丽、书法俊美、种类浩繁、内容广泛。相较于图案瓦当,文字瓦当能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风气、建筑用途以及人们的期望,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汉代以后,瓦当艺术逐渐衰落。南北朝时,图案多为兽面,隋唐之际因佛教影响,莲花纹和佛像成为瓦当主要装饰纹样。元明清及今大型建筑,土木建筑民房尚有筒瓦之存,然其当多粗俗繁复之俗制,不复高标千载的艺术水准了。如果说那些丰碑大碣,是在中国书法史上彪炳千秋的汉代书法艺术中的参天大树,那么精美丰富的文字瓦当,就是树下丰盛瑰丽的百花园。更有人说,汉文字瓦当是民间书法中最早最精美的集中表现。
“与华相宜”瓦当
西汉京师粮仓遗址当时出土的瓦当有97件,包括了素面半圆瓦当3件、动物纹瓦当2件、文字瓦当39件、云纹瓦当53件。那么,“与华相宜”的特别之处在哪呢?为什么可以陈列于渭南市博物馆?制作精美。“与华相宜”直径14.8厘米,当心为圆钮,外饰弦纹,当面被双线四分,自右向左阳文篆书“与华相宜”四字,中锋形笔,笔画粗实厚重、转折有力、构图细腻、布置均匀,“宜”字外轮廓与扇形相吻合,展示了工匠高超的制作水平。文化厚重。在中华文化里,“华”字具有特殊的意义。近现代考古学者多以为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为发源于渭水流域的仰韶文化的中心区,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并论断“华夏”“中华”“华人”之由来,均以华山的“华”而得名,那朵盛开在花瓣纹彩陶罐上的“华山玫瑰”,也印证了这一点。寓意深刻。“与华相宜”属于吉祥用语,“与华”的“华”狭义指华山,广义指华夏,“相宜”就是相平衡相和谐,意为像华山一样巍然屹立、卓尔不群、壁立千仞,与华山、华夏和谐相处,这与今天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一脉相承,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是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当然,“与华相宜”瓦当的作用可不只是陈列于博物馆、让大家了解渭南文化那么简单。近年来,渭南聚焦建设黄河中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核心示范区目标,执“改革之笔”,书“为民答卷”,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写意”变成“实景画”,不断赋予古老的历史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渭南作为“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文脉厚重、人杰地灵,仓颉造字、杜康造酒、司马迁著《史记》皆出于此,做好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工作这篇文章,大有可为。讲好文物故事。一件文物背后就是一个鲜活的故事,是一个鲜明的符号,是一抹鲜艳的色彩,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静止的物件灵动起来;加强文物的保护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才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注入创新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传统接续弘扬民族精神,推陈出新不断丰富文化产品,以传统文化符号打造新IP、设置新议题,激活创新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发展,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凝聚奋进力量。以“与华相宜”为代表,让“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杨震廉政思想、“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白居易民本思想、“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的王鼎爱国思想等一众孕育、生长于这块土地的优秀思想观念一以贯之传承发展,不断凝聚精神力量。望向历史深处,从一片瓦当探寻文化密码,你会发现,没有什么,比瓦当更为平凡普通,也没有什么,能有瓦当如此意蕴十足。瓦当,仍是中国最美的印记,是每个中国人心底抹不去的记忆。如果你得空,且到渭南走一走,看看黄河、华山这两大华夏文明的重要地理标识,触摸“华夏之根”的文化根脉,感受散落在秦东大地上众多文物古迹带给人们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