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潼关古战船在电视剧《庄稼汉》中“露”了一次脸,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2008年,潼关古战船亮相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从此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华一绝”。
潼关古战船是什么?魅力究竟在何处,让它从乡村走进繁华都市,从“小”场子登上了国家乃至国际的“大”舞台?
潼关古战船属于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其形成可追溯到秦末农民起义。潼关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渭、洛三河交汇,成为横亘在黄河与秦岭之间、连接渭河平原和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有史料记载的战争就有40余次。古往今来,得潼关者东可逐鹿中原,西可直取长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非遗展演闹新春 民俗大餐庆元宵
秦末年间,潼关黄河水战逐渐增多。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军分三路西进,其中一路为黄河水军,战船千乘,从河南渑池逆水而上,夺取潼关,直逼咸阳。之后,曹操、马超潼关之战,哥舒翰、安禄山潼关之战,王镇恶、姚绍潼关之战等,都曾在这里进行过水上交战。杜甫的《潼关吏》诗云:“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足见当时水战之惨烈。有水战必有战船训练,唐许敬宗《奉和圣制·入潼关》诗曰:“济潼行万乘,临河耀六师”,描绘了潼关水师战船的宏伟气势。将与将的对阵,兵与兵的厮杀,刀与剑的撞击,枪与戟的碰撞,一场场战争让潼关留下了鲜明的遗存印记,让潼关老百姓对战船操作耳濡目染、熟记于心,戏耍效仿、自娱自乐,古战船民间艺术瑰宝渐渐形成。
潼关:非遗展演闹新春 民俗大餐庆元宵
潼关古战船开始有“传承人”的记载,始于潼关作为军城的明“潼关卫”时代,诞生了有记载的古战船“第一代传人”。明清以后,逐渐融入民间社火元素,加之能工巧匠和民间艺人的创意升华,其表演艺术日趋成熟完善,成为今天潼关高桥塬一带村民庙会、年会、庆典的必备节目。新中国成立后,潼关古战船艺术得以抢救和保护,逐步走进大众,接连外出表演,给世人带来一场场震撼心灵的视觉盛宴。
潼关古战船是潼关战争文化的“活化石”,是历史留给东秦儿女不朽的“艺术瑰宝”,2009年,被列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014年渭南市第十二届运动会开幕式
人船“水上”表演浑然一体,亦真亦幻,难辨真假。潼关古战船表演一般在农历正月廿三和二月二的晚上表演,是当地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演时,指挥者提着小锣,小锣一响三眼枪、鞭炮声齐鸣,火焰漫天,条船、楼船,高低不一、形态各异的战船方队缓缓驶出。战船上彩旗飘飘,“单刀赴会”“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薛仁贵征东”等水战故事中的人物粉墨登场。演员双手提船掌舵,脚步时快时慢,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声中,各个战船既平稳又飘洒,漂移自如,不停地变换“梅花阵”“金龙阵”“剪子花”“满天星”等队形,人船浑然一体,人物栩栩如生,变化虚实莫测。尤其是夜间表演时,战船灯光忽明忽暗,紧贴“水”面,人在船上走、船在人中行,就像真人驾船随波起伏,气势威武浩荡,又像神仙踩云而舞,场面极为壮观,既神秘浪漫,又不失“沙场秋点兵”的气势,给人一种穿越时空、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古代硝烟弥漫的水战之中的感觉。潼关古战船传承只面授口授,不得有任何文字记载。千百年来,潼关古战船艺术传承严格遵循“古训”,以师带徒,当面口授、言传身教。道具保管、出库入库、演前安装、演后拆卸等都要“秘密”进行,从不向外人泄露。比如,古战船道具头饰、服装、船体、骨架、假肢假脚均各放一个道具箱,分人保管,无法形成全套。同时,每个道具箱不仅要上锁,而且要封蜡,更玄乎的是要在锁眼内灌醋让锁锈死,以确保再次使用时必须毁锁方能开箱。就连油彩的配置、化妆、换衣都是自成一体,只有几个核心人物掌握其中的奥妙。近似苛刻的保密举措,让古战船的表演更显神秘。
在潼关古城景区表演古战船
潼关古战船表演将战争文化与民间社火艺术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粗犷、豪迈、质朴、节奏感强的民间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审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渭南地处黄河中游,黄河、渭河、华山(秦岭)在此交汇,形成了独特的“两河一山”自然地理标识和“华夏文明之根”历史文化标识。市域内人文资源丰厚,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居陕西省第一。那么,如何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历经岁月洗礼的“老古董”焕发出时代光芒?保护为先,让非遗“活”起来。非遗不仅仅是技艺或习俗,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和文化根基。加强非遗项目的抢救、整理和宣传,深入挖掘其内涵与价值,让更多人了解它、认识它、珍惜它,重新走入人民群众中间。传承为本,让非遗“兴”起来。非遗要兴盛,传承是根本。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为载体,通过建立非遗工作坊、非遗传习馆等阵地,搭起广大群众与非遗相遇相识相知的桥梁,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日常,营造全民参与的“非遗热”。创新载体,让非遗“潮”起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非遗的推介与宣传,利用数字化技术新兴科技,还原非遗的原始场景,让人们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的同时,形成全域“文化+”“旅游+”的非遗保护新格局。非遗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瑰宝。以敬畏之心、行科学之举,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好非遗项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