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史 |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文摘   2024-11-27 19:34   北京  



《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北京东城区北池子箭杆胡同9号院(现为19号)既是陈独秀旧居,也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 

1917年,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后,为继续主持《新青年》编辑部工作,把编辑部从上海迁到北京这所普通的民宅院落。 

这座四合院总面积460平方米,有房屋18间半,建筑面积264. 3平方米。整个院落分东、西两部分,有两个街门。朝北的街门是箭杆胡同9号,朝南的街门是妞妞房9号(现为骑河楼南巷)。陈独秀住在东院,东院北3间是陈独秀的办公室,南3间是《新青年》编辑部办公室,靠街门的一间小房是传达室,挂有《新青年》编辑部的牌子,还有两间东房是车夫等人的住处。从箭杆胡同到北大红楼距离很近,出了北池子大街就到了沙滩。正是在这个略显陈旧的四合院里,发出了中国现代思想启蒙之声。 

辛亥革命以后,北洋军阀为了维护统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宣扬封建思想、攻击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复古逆流。针对这种情况,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从1916年第2卷第1号起改名为《新青年》。《新青年》从创刊起就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向封建思想、封建文化、封建礼教展开猛烈攻击,被誉为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青年》编辑部迁往北京后,与陈独秀一起进入北京大学,实现了一校一刊的完美结合,使得新文化运动迅速展开。 

1918年1月,《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改为同人刊物,文章多由编辑部成员撰写,轮流编辑。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沈尹默、高一涵等都是编辑部成员和主要撰稿人。同年5月起,鲁迅也开始向《新青年》投稿,并参加编辑工作,于是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为中心的新文化阵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李大钊把由他负责编辑的《新青年》第6卷第5号编辑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1920年2月,陈独秀遭到北洋军阀政府迫害,被迫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回上海。同年5月,《新青年》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的出版标志着《新青年》已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1920年9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为其机关刊物,陈独秀、李达、李汉俊等参加编辑部工作。同年12月,陈独秀到广州任广东省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后,陈望道负责《新青年》编辑工作。这个时期的《新青年》旗帜鲜明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为创立中国共产党做了理论上的准备。 

 

▲ 图为 陈独秀

《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它对中国现实政治的关注、对民主与科学的呼唤、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新文学和白话文的倡导都是最坚决的;它宣传民主与科学,号召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妇女解放,关心国际时局、国内政治,寻求改造中国的新力量,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思想舆论阵地,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摘自《北京红色地标》)


编辑:蔡雯  陈晨    

审核:韦磊  王春虹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行政学院
本公众号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原则,以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为宗旨,以宣传工作、拓宽视野、丰富生活、服务发展为目标,面向全校教职工、学员及广大关心校院建设发展人士,致力于构建一个分享信息、交流思想、展示才艺、推进工作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