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一座集厚重与时尚、繁华与沉静于一身的历史文化名城。步入新时代,北京文化建设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崭新航程。以博物馆之城建设情况来看,北京目前博物馆总数全国排名第一,然而博物馆的游客服务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力仍亟待进一步提升,应提高大博物馆的办馆和策展水平,“蹭”时代热点、讲历史故事、办精品展览、打造热门话题,同时也应突出中小型博物馆的办馆特色,真正实现全域活态博物馆建设,形成规模效应。从书香北京建设情况来看,目前北京书店和图书馆的数量无论是与国内城市比较还是与国际文化中心城市比较都不占优势,需要政府长期致力于良好的阅读和学习氛围的营造,打造阅读品牌、制作阅读类广播电视栏目,起到文化闹钟作用,使阅读成为人们日用而不绝的习惯。总之,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都需要人人懂文化、人人爱文化、人人要文化的社会氛围的强大支撑。
丰富文化供给 打造“演艺之都”
哲学与文化教研部 潘志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要性,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的重要指示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是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大运河博物馆的合称。作为文化创新的典范,不仅集中展现了“文化+科技”的创新应用、“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还体现了“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北京市的文化新地标。三大文化设施既展示了文化创新在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更启示我们,人民共享是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方向,文化传承是滋养这一活力的沃土,科技赋能是点燃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强大引擎。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走过20年历程。20年来,北京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但与全国非遗保护浪潮同频共振,同时积极融入新时代新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发展道路。北京非遗保护传承为实施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提供支撑。充分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和意义,北京市相继推出专项政策法规以及条例,初步构建起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四梁八柱”,大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大价值的非遗得到了有效保护。与全国其他区域相比,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北京870余年都市文明的精华,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核心城区集聚、向外围各区扩散的特征;在结构特征上,以传统戏剧、美术、技艺、医药等为主体,民间文学、民俗、体育游艺、其他类为支撑。北京非遗传承利用具有兼容性、公共性、创新性的突出特性,为继续将北京非遗资源的巨大潜力转化为文化力、发展力、国际影响力,下一步建议在夯实非遗保护各项基本制度方面继续发力,同时积极推动与公共文化、乡村振兴、品牌产业化等方向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