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上午,第二期校(院)科级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暨2024年新入职人员培训班在我校举行。本次培训班的第一课主题为“老中青三代教师话初心”。此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侯且岸、李爱华、刘良和孙逍四位老师,他们分别结合自身在党校的经历,畅谈对党校性质、主责主业的认识,并围绕“党校教师的初心与使命”进行圆桌对话,为学员奉献了生动的培训第一课。
“传承、理论与思辨”
【讲述人】老教师代表 侯且岸
侯老师的发言围绕着“传承、理论和思辨”三个关键词展开,结合他多年的党校经历与学术发展的思考,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首先,侯老师强调了“传承”在党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他提到,党校工作的根本在于传承党的理论和历史。侯老师生动展示了党校如何从学校发展的历史延续中汲取智慧,继承党的优良传统。侯老师指出,通过深入学习校史,教师和学员能更好地理解党校的使命,进而坚守党校的初心。校史不仅是过去的回顾,它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启示,是党校精神的根基。
其次,侯老师深入探讨了“理论”在党校工作中的重要性。他强调,党校不仅是党员干部的教育阵地,更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基地。其首要责任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这一使命贯穿于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各个环节。在讲解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时,侯老师提出,党校的理论教学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原理化教学上,而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变迁,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他特别指出,理论教学应注重与历史、文化背景的结合,从而帮助学员更深刻地理解和运用这些理论,服务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最后,侯老师强调了“思辨”在党校教育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党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员的批判性思维。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必须避免教条主义,提倡思辨的精神。党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员从多角度审视问题、理解理论的能力。思辨不仅是理解理论的途径,也是推动理论创新的动力。
“三个亲历与见证”
【讲述人】行政管理部门教师代表 李爱华
李爱华老师围绕自己30多年的党校经历,讲述了自己在党校的成长历程,特别是她亲历并见证了党校的学历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干部培训的转型与发展。
首先,李老师讲述了党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起步与发展。1993年她刚到党校时,研究生部仅有几个人,而党校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刚刚起步,面对着各种挑战,李老师和侯老师等同事们一起摸索前行。在这段期间,李老师作为管理人员,负责从招生到毕业的各项工作,见证了党校硕士研究生教育从小规模到逐渐壮大的过程,也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辛。
其次,李老师分享了自己亲历和见证的成人教育的发展演变过程。党校的成人教育工作起步较早,但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干部队伍的知识化,成人教育逐步结束,李老师也参与了这一转型的过程。她强调,党校的成人教育为北京市干部的学历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需求的变化,党校教育的重点逐渐转向了干部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
最后,李老师讲述了党校从学历教育向干部培训转型的过程。特别是从2013年开始,党校开始加强对外培训,面对社会各界的需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教育平台。李老师亲身经历了这一转型,从最初的试探性阶段,到如今每年培训人数和班次的不断增长,党校在对外培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李老师总结了自己从党校的工作中得到的三点体会:第一是“善于学习”,要带着思辨和目的去学习;第二是“踏实工作”,不追求功利,要扎实做好每一件事;第三是“团结协作”,在工作中相互成就,做好团队合作。这三点是李老师在党校长期工作经验中的总结,也为在场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成长环与我的党校岁月”
【讲述人】中生代教师代表 刘良
刘良老师的发言充满诗意与深情,他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故事和感悟,讲述了自己作为党校教师的成长历程,并从“理想与情怀、机遇与选择、困境与挫折、创新与担当”四个角度,分享了自己在党校多年的经历与体会。
首先,刘老师提到自己在2010年踏入党校的那一刻,曾怀揣着远大的理想,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随着岁月流逝,理想的宏大逐渐转变为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这一转变也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通过分享自己同学从追求不平凡到接受平凡的转变,表达了对平凡生活的接纳和对家庭、人生的热爱。
接着,刘老师谈到自己在党校的成长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做出选择,尤其是在2014年党校进入“大分流时代”时,选择了教学和研究方向,逐渐在党校的课堂上崭露头角。他强调,人生中的许多重大选择,看似平凡,但往往决定了未来的轨迹。
然后,刘老师分享了他在教学与行政工作中的创新与担当。他回顾了党校多个新的教学项目和部门转型的过程,强调在制度不完善时,年轻教师应该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推动改革与创新。这种担当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态度,是他多年党校工作的重要感悟。
最后,刘老师提到了自己在工作中的困境与挫折,尤其是教学科研上的焦虑。但这些困境也促使他不断反思和提升,保持对教学的热爱与对党校事业的初心。
“初入党校的感悟”
【讲述人】新入职教师代表 孙逍
孙逍老师以自己刚加入党校的亲身体验,分享了对党校的两大印象:一是党校的扁平化管理,二是党校的包容性。孙老师表示,新教师能够有机会与校长、部门主任以及老教师们进行深入的交流,这让她感受到了党校老教师们对新人的关爱与包容。
此外,孙老师提到自己刚入职时的困惑和挑战。她表示,虽然党校不像高校那样有竞争压力,但作为年轻教师,她依然感到很大的责任与挑战,特别是如何给不同层次的领导干部讲好课。她深知自己刚毕业经验尚浅,因此对如何胜任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充满了思考和期待。
“圆桌对话环节”
在圆桌对话中,四位嘉宾就“党校的初心和使命”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和经验。圆桌对话环节由领导科学教研部张睿超老师主持。
侯且岸老师首先从党校的历史背景入手,强调了初心和使命并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要具体到每一位教师、每一个阶段的工作中。他提到,党校的初心与使命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从上世纪90年代党校的发展,到如今党校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初心是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他还指出,党校要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不断调整和发展自己的功能和定位。李爱华老师提出,初心和使命的理解应结合党校的日常工作实践。她强调,“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是党校教师的核心任务。刘良老师指出,党校的使命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升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以服务党和国家的发展。党校的初心需要在具体的教学科研和决策咨询中体现,每一位教师都要在这些工作中做到最好,做到扎实。孙逍老师认为初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过与老教师们的交流,逐渐理解到党校的初心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是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成长,服务于国家和人民。
最后,嘉宾们与各位学员一致认为,每一位党校人都应该在不断实践和学习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才,为党献策。此次交流活动不仅让学员们更深入地了解党校的历史传承和教学使命,也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考,为树立首都党校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学术氛围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撰稿:江文 审核:张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