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地区首笔挥发性有机物排污权交易落地、在全区完成碳普惠交易“第一单”、颁发国有农用地经营权“第一证”、开展土地存贷交易“第一笔”……一系列破冰举措、一串串亮眼数据,彰显着银川市“大胆闯”的魄力、“先行试”的勇气。近年来,银川市不断完善“六权”改革政策体系,创新开展“多权融合”试点,实现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交易有市、节约有效,为加快建设先行区示范市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银川市坚持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出发点,以加快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生态环境短板为着力点,积极构建以全国市场为主体、国内市域相互促进的降碳新格局,以碳配额交易撬动重点企业碳减排,用碳普惠机制提升公众低碳意识,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注入“碳”动力。
2021年9月,在全国碳交易市场上,银川市率先在全区推进碳排放权改革,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斥资415万元,以41.5元/吨的价格买入宁夏电投西夏热电有限公司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配额,实现宁夏大宗碳配额交易零的突破。
今年5月初,银川新华百货商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阳广场购买了来自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的碳普惠核证减排量39吨,用于抵消“福佑东方银川年-年货大集”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这是全区第一单碳普惠交易,意味着只要践行碳普惠行为,就能挣得一笔具有货币属性的“碳收益”。
今年12月2日,银川市作为全区挥发性有机物交易试点后的首笔交易成功落地,5家企业竞拍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污权,最终宁夏中晶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华发容器(银川)有限公司、宁夏三喜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银川方程豹汽车销售有限公司4家企业现场竞拍成功,此次交易成为中西部地区首单。
今年以来,围绕提升碳排放数据质量、全面融入全国碳排放市场,市生态环境局先后制定《银川市2023年碳排放权改革实施方案》《银川市重点行业碳排放管理实施方案》,确定12项任务,进一步发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资源配置作用,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和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明确9条措施,压实主体责任、优化工作流程、强化日常监管、提高智能化水平,全方位、全链条加强市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管理,全力保障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出台《银川市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银川市碳普惠自愿减排管理办法》《银川市碳普惠交易管理办法》,探索建立市域自愿减排市场,作为全国碳市场的重要补充,打造国内市域双减排降碳新格局。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持续攀升,黄河干流宁夏段稳定Ⅱ类水质出境……银川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贺兰县立岗镇通义村是宁夏用水权确权颁证的试点村之一,全村共有11350亩耕地,种植结构多样,是用水大户。通过实施现代化生态灌区项目、秋冬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等,通义村在既定水资源总量下不仅让农田“喝饱水”,还节省出100多万立方米的水资源,并以交易形式出售给其他公司,获得不小收益。“农业节水可以卖给工业企业,不仅把结余水量变现,还有效解决了工业用水指标短缺的问题。”银川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有助于形成以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以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的良性发展局面。
银川市推进工业深度节水、改革控水、循环用水工作,促进企业中水回用、水循环梯级利用和再生水利用,工业用水效率和节水水平不断提升。在节水型企业宁夏东部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绿化、消防、循环冷却等全部使用再生水,再生水利用率超过99%。企业又实施系列节水措施,将再生水使用量从180余万吨降到140万吨。
走进宁夏中欣晶圆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上多个智能水表“紧盯”耗水情况。“晶棒切片和截断、滚膜工序需要大量用水,以前每天的用水量为1200立方米至1500立方米,随着用水权改革的推进,企业对各工段水质进行确认,并尝试引进设备自行处理废水,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现在每天可节约300立方米水,不仅节省了成本,也实现了绿色生产。”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银川市着力推进工业水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推动创建节水型企业、园区,逐步构建“节水型、节水标杆、水效领跑者”三级水效示范引领体系。目前,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全区第一家国家“水效领跑者”,累计创建自治区级节水企业10家、银川市级节水企业30家,其中年用水50万立方米以上企业创建率达到60%,火电企业建成率100%;苏银产业园深入推进工业领域节水减排,建设完成再生水回用项目,实现了污水100%截留、再生水100%回用目标,已创建自治区级节水型企业1家、银川市级节水型企业4家,园区水资源循环利用质效不断提升,万元产值用水量逐年下降,节水型园区建设稳步推进。
“用水权改革实施后,银川市加快推进再生水资源化利用的步伐,将再生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以需定供、分质用水,通过工业用水和生态补水两大途径,全面推行再生水配额制,提高再生水循环利用效率,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银川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近年来,银川市全面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践行“四水四定”原则,让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7月9日,西夏区自然资源局向宁夏慕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颁发银川市首批两张林票,登记山林经营权面积2727亩。“拿到这两张林票,对于企业招商引资,发展康养、文旅、研学等项目非常有利,让我们对发展绿色产业更有信心和底气。”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西夏区‘以地换林’的实践从去年开始。”站在张骞葡萄郡中心凉亭,看着曾经满目疮痍的同元矿坑一天天蜕变,西夏区自然资源局绿化养护中心相关负责人回忆道。据悉,同元矿坑总面积2000多亩,以前是采砂区,2023年国有农用地经营权证颁发后,企业建设酒庄的同时,配套建设防护林400多亩。
在宁夏银湖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经过20多年的治理,昔日荒滩早已被林木覆盖,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在公司种植的生态防护林,每年每棵树的管护成本在2元以上,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该公司经理陈振介绍,去年公司积极申请回购林地,更有信心继续发展林业。
“政府以99.5万元的兜底价回购宁夏银湖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的361亩林地,实现山林权可进可退、流转顺畅,让生态有保护、企业有信心。”灵武市委政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山林权政府回购兜底政策的成功落地,为解决生态保护与林业产业规模化发展难题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灵武市已颁发13本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同时,设立3000万元政府回购基金,让回购资金有保障、回购政策能落地、回购流程可操作。
此外,银川还坚持系统观念,融合发展思路,积极培育打造“多权融合”改革试点近30个。宁夏圣友德实业有限公司矿井水循环利用项目,一揽子解决了灵武市白土岗乡周边煤矿矿井水处置、养殖企业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养殖园区用水、沙荒地流转和周边环境绿化灌溉等问题,实现了用水权、土地权、排污权和山林权的一体化推进。西夏区通过“以绿换绿”机制、认建认养等措施,推动云山矿坑、同元矿坑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土地权和山林权的融合。
我市在“六权”改革方面持续发力,深入开展建设用地二级市场线上交易,2024年闲置土地处置率不低于总量的20%以上,批而未供处置率不低于总量的25%以上。近年来,银川市紧盯确权、入市、交易、赋能等环节,不断深化山林权改革工作,坚持以林下空间资源交易利用为重点,以林票发放和交易为突破,完成林票样式设计制发,并在完成林票发放和交易的流程初步设计。银川市“六权”改革一体化服务平台于2023年12月6日正式上线,截至目前,该平台实现交易256宗,总金额超过22.7亿元,已上线林票、再生水等15个交易产品,通过确权、赋能、定价、交易,赋予青山绿水商品属性、市场属性、金融属性,实现了资源有价、使用有偿、交易有市、节约有效,使“闲资源”蝶变为“活资产”。
记者手记
“六权”改革让资源活起来
“六权”改革涉及水、地、污、林、能、碳,涵盖了产业供给侧的重要要素、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基本载体。银川市以改革思维谋发展,以创新举措求突破,大胆探索、精准发力、率先破局,探索形成了一批走在全区前列的改革举措,特别是率先在全区创新开展的多权融合试点、碳普惠交易试点、氮氧化物排污权二级市场交易第一单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污权跨市交易第一笔,为全区纵深推进“六权”改革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自“六权”改革启动以来,银川市想方设法赋予要素资源商品属性、市场属性、金融属性,狠抓确权、赋能、定价、入市关键环节,让“谁排污谁付费、谁减排谁受益”成为企业共识和行动自觉,让“容量有限、资源有价、使用有偿”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各要素资源在银川“摇身一变”,成为推动银川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
记者:鲍淑玲
编辑:寇莉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