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生活的华人朋友,大家多久回一趟中国呢?
最近,一位澳洲留学生分享了自己“国际走读”的经历,这种极限操作迅速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不少人感叹他的毅力与精力,也有人开始思考:这种学习方式的背后,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
每周打飞的从山东到墨尔本上课
来自山东德州的博主@流浪艺术家李某李,目前在墨尔本攻读研究生。
自今年7月以来,他开始了一项堪称“疯狂”的举动——每周从山东出发,跨越半个地球前往墨尔本上课,然后迅速返回国内。
为了能在墨尔本上课,他每周二都会经历一场从山东德州到墨尔本的极限往返。
早上7点从德州出发,经过汽车、高铁、飞机的多次换乘,历经近30个小时的旅程,才能在墨尔本的校园里出现。
这段72小时的跨国往返旅程背后,有着详尽的规划和精确的时间控制。
出发:早上8:20从山东家中出发,搭乘高铁前往北京首都机场;航班转接:15:00从北京飞往成都,再转机直达墨尔本;到校:第二天墨尔本时间17:45抵达学校,完成晚间课程后,21:30即赶往机场;而课后,他又会立即踏上归途,再次经历一场漫长的旅行,于周三晚上回到德州。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整整三个月,往返了12次左右。在这段旅程中,许光利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疲惫,还要应对各种突发情况。比如飞机延误、中转时间紧张、银行卡被损坏等。但他凭借着自己的毅力和智慧,一一克服了这些困难。虽然过程中充满了波折,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享受着这段特殊的经历。返程:回程航班再经停多地,最终在第三天中国时间19:43回到山东高铁站。如此高强度的行程让人既震惊又好奇:他为何选择这种极限生活方式?作为一个出国8年的澳洲留子,李某李解释,这种“走读”安排是基于学业、事业和个人生活的综合考虑:首先,这是他研究生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每周只有一节课,其他时间都可以自由安排。其次,他计划在毕业后回国发展,因此想利用这段时间充分了解国内的就业市场,寻找就业机会。他曾在墨尔本的游戏公司实习,参与过多个项目的开发。这段经历让他对游戏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锻炼了他的团队协作和项目管理能力。而在研究生阶段,他则专注于艺术管理的学习和研究,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也想多陪陪家人,弥补这8年留学期间的缺憾。此外,他还表示,他比较独立,家人并没有干预他的决定。而女朋友也很支持他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很酷的生活方式。因此,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许光利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国际走读”的征程。对于很多人来说,每周往返于国内和墨尔本之间的费用是一个巨大的负担。但这位男生却表示,其实算下来,“国际走读”的花费只比在墨尔本稍微多一点,差距并不大。每次往返的机票和中间的开销大约在6000元人民币左右。每月往返4次,总成本为24000元。而若在墨尔本长期租房生活,每月开支也约20000元。两者相差不大。他在这段时间里见识了不同的城市和文化,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见识和为人处事的能力,还让他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同时,他也把自己的“走读”视频发到了社交媒体上,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赞誉。虽然“国际走读”给许光利带来了很多挑战,但也让他收获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在旅途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与他们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这让他更加开阔了眼界,也提升了他的社交能力。从最初的摸索到后来的熟练应对,他逐渐掌握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长途旅行的技巧。这些经验不仅对他的留学生活有帮助,也将在他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10月底,他已经完成了在RMIT的全部课程,结束了“国际走读”生活。对于他的做法,有网友赞叹他的好体力和好精力,也有人佩服他的勇气和决心。而男主则表示,年轻人在身体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去做一些看似很疯狂的事情。不要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不要被他人定义,要勇敢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许多人认为这样的跨国往返无疑是“富人专属”的生活方式,在小红书上掀起了一阵争论热潮。许多网友认为,这种每周频繁飞行的行为既无法专心学习,也无法享受生活。认为他的行为更多是“炫技”,并不具备实际意义。一些网友提到频繁飞行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影响,认为高强度的行程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影响身体状况。网友对这样高频的飞行行为表示难以置信,尤其是对其经济承受能力和决策逻辑的困惑。对于高额的飞行费用,有网友以调侃的方式建议他索性买架私人飞机,反映出对其经济实力的惊叹和不解。有网友用简单的算账方式突出了“国际走读”的高成本,既是戏谑也是对其选择的讽刺。从账面来看,国际走读并没有比在当地租房贵多少,同时还能让他在国内拥有更多时间。然而,长时间坐飞机可能带来疲劳和健康问题,如腰椎压力增大、睡眠不足等。并且每周在两地之间切换环境,对心理适应能力和专注力是一个考验。事实上,“国际走读”并非李某李的独创,在其他留学生群体中也有类似现象。
一些韩国留学生常往返中国与韩国。例如,有学生周六早上从韩国飞往中国上课,周一上完课后返韩。往返成本较低的情况下,这种走读模式在山东和韩国学生中尤为普遍。博主@小霍同学目前正在韩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他,经常上演48小时内往返中韩的极限操作。当然也有部分留学生比起省钱更看重的是流量,博主@小霍同学,作为一名中韩往返的留学生,在视频中也大方展示了自己在韩国的车和房,生活看起来相当精致。网友直接吐槽“艺术生确实不会穷,但没想到能这么富”,或是戏谑“我以为是在省钱,结果是体验豪华”。也有韩国留子直接向网友展示了自己的机票展现自己的跨服日常。
日本留学生也常采用类似模式。有博主分享自己的东京-上海往返经验,称这样的安排比在东京长期租房更划算。面对如此小众的上学方式,竟然有网友在如此荒诞的事件中给出了合理的解释。网友则以事实回应了成本问题,提到上海和东京之间的航班价格在淡季非常低廉。如果一个月往返五次,甚至比在东京租房生活还便宜。这种解释点出了“走读”背后可能存在的经济优势。
曾有黑龙江学生选择每天往返俄罗斯上学,“早上去国外读书,晚上回家吃饭”。尽管国际走读看似新奇,但其背后隐藏着一些潜在风险,尤其是在学历认证方面。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对海外学历认证有明确要求,“在外学习时间”是重要审核点之一。虽然官方并未明确规定具体天数,但通常建议在一年制课程中,学生在国外停留时间不少于180天。这一规定让不少国际走读的留学生心生疑虑,担心可能因在外时间不足而影响认证。
网传“中国留学生在校时长必须达90%”的截图,虽然未获官方证实,但仍让不少留学生担心自己的认证结果。(图片来源:小红书账号 Academi博士就业导师)教育部留服中心表示,他们会根据申请材料进行个案评估,未设硬性时间标准。一般来说,只要课程安排合理、出勤率符合要求,即可通过认证。关于境外学习时间的要求和学位认证问题,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在进行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时,会结合各国或地区的教育体系、学位制度、资历框架及质量保障机制,同时参考相关院校的具体规定。根据《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办法》,留学服务中心会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及相关调研情况进行个案评估。在评估过程中,主要依据学位授予院校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及学制要求进行审核。对于以研究为主的学位,如果申请人能够提供颁发院校的相关证明文件,其在境外的研究时长需达到学制规定总时长的60%以上。根据中国教育部于2008年发布的《关于内地教育行政部门承认内地学生所获国外港澳高校学历、学位证书的公告》,内地学生在攻读港澳或国外全日制学士学位时,需以全日制形式完成学业。而对于硕士及博士学位,境外停留时间需不少于整个学制时长的60%。在实际认证过程中,留学服务中心将根据相关规定计算硕士和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境外的停留时间,通常为90-108天。一般情况下,如果是1年制的学习时间,在国外停留学习的时间达到180天及以上对于留学生而言是比较安全。
现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追求学业的进步,更希望与个人生活、事业发展实现平衡。国际走读体现了留学生对教育资源的灵活利用,同时也提出了传统教育模式在地理限制上进行突破的可能性。国际航班的频繁和成本的下降,使得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到个人生活层面。以往人们认为跨国生活的成本极高,但李某李的案例说明,这种生活方式从经济角度上讲正逐步走向平民化。随着远程教育、混合教学模式的普及,未来是否可以通过更多在线课程的方式,为国际学生提供更灵活的学业选择?这样的模式能否进一步降低教育成本并减少环境压力?李某李等人的经历不仅引发了对个体选择的热议,也为社会带来了对全球教育、资源分配及技术支持的全新思考。有人认为他合理利用了时间和资源,达成了学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但更多的是质疑派,担忧高强度的旅程会对健康和学业造成影响,认真出国走读只是一个博眼球的手段罢了。李某李的“国际走读”经历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留学方式,也让人们看到了全球化背景下个人选择的多样性。从个人规划到社会热议,从经济成本到认证风险,这背后是留学生对自我生活的重新定义。百耀留学,高考后升学新出路中韩翻译,拯救论文和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