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定,位于福建西南,隶属福建省龙岩市,仅永定一地就集中了福建土楼总数的1/3,有1300多座。
这一程,我们跟随“福建传统建筑系列丛书”团队,把目光聚焦在永定河流域及博平岭西面的永定一侧,思考土楼居住文化如何发生在人居空间动态变化、人口发展、经济积累及承载生活的山水脉络之中。
作者简介
【本书已于麒麟书局上架,欢迎翻阅、选购】
西陂村聚落在高陂溪转弯的地方选址,西北方倚靠一道青翠山岭,山岭抵挡住湍急的河水,河水在聚落前舒缓流过,这是典型的玉带环腰风水格局。
西陂村聚落在高陂溪转弯的地方选址,西北方倚靠一道青翠山岭,山岭抵挡住湍急的河水,河水在聚落前舒缓流过,这是典型的玉带环腰风水格局。
金丰溪上游支流的高头溪沿岸布满客家土楼,承启楼是其中规模最大、建造精美的一座,它是典型的通廊式客家土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动工,历时三年完成,这时期正是福建土楼建造的盛期。
洪川溪溪畔的振成楼坐落在洪坑村下游,坐北朝南,门前宽广,与洪川天后宫对望。大型圆形客家土楼振成楼是林氏在百年前的民国初期建造的,夯土外墙依然平整如初,外环楼四层,直径57.2米,内外两环围合,共 44个开间,内环两层,楼外两侧附带片段式的两层青砖“楼包”。
福裕楼是清光绪年间林氏建造的大型民居建筑,这种类型的民居是五凤楼向土楼演变时的典型产物,一方面具有完整的五凤楼三堂两横格局,一方面又具有防御性极强的四周连续围合的方形土楼形态,鉴于这种防御形态可将它归类为客家土楼,与五凤楼聚集区一带的方形土楼是同类。
南溪在新南村逐渐变缓,位处南溪土楼群中部的新南聚落土楼群分布在溪流两岸,一侧台地上的土楼群是聚落主体,其中的衍香楼最为壮观。苏氏于清未建的较大型圆形客家土楼衍香楼居高临下,在小溪一侧山岗上建造,面朝南溪,背倚山坡,后方山谷上金黄梯田成片蔓延,古松挺拔,山峦蜿蜒与衍香楼共同构成一幅绝美的人居山水画卷。
遗经楼是清咸丰年间历经三代人建造的大型夯土建筑,可与现代建筑结构相美,楼体规模巨大,结构坚实,内外几乎纯粹是夯土墙承重;五层高度,密集分布盒子式居住空间,通过垂直楼梯厅组织上下交通;立面抹灰处理,主楼高高在上,四面完全围合,四周由下往上、从小到大韵律开窗,防御措施周全。
在紧邻溪流的狭谷中,五福楼以巨大的身姿锚固在山间,是清康熙年间游氏所建。五福楼坐东南朝西北,右侧的溪流湍急绕过,常遭洪水光顾,坚固的一米多厚夯土墙多次挡住洪水围攻,如今靠溪的一面已坍塌一段。
在中川村胡氏聚落溪边藏着一座特别的长方形客家土楼,这座富紫楼以汉字“富”字象形为架构组合空间。在似像非像之间,暗含一个“富”的美好意愿。
洪坑村聚落的洪川溪上游一侧布满客家土楼,有的规模宏大,气派非凡,而溪流对岸独立一个可爱的小圆楼如升楼。溪畔与山林共融的如升楼小如斗升,建于清光绪年间,直径17.4米,为永定区最小圆楼。整座楼小巧而精致,独处一方山水间的小世界。
在人烟密集的临溪岸边,这座不多见的两层青砖客家土楼中华楼比较特别,它面朝溪流,位处两溪交汇的三角地带,前后相套的两个院落形成“日”字形,右侧根据地形依附着一处半圆夯土侧院土楼空间层次丰富,造型独特。
清道光年间建造的大型客家五凤楼。永豪楼坐西南朝东北,紧邻抚溪宽阔河面由前院石埕、院门楼、大前院、下堂门厅、中堂中厅、后堂主楼及两侧横屋组成,后方连接横屋形成抹圆的“U”形围合,不同于防御性较弱的经典客家五凤楼。
这座五凤楼位处浮山聚落上游浮山溪河畔,两两三开间组合的五凤楼主楼气势磅礴,与后方三面围合的夯土楼房组成高大群楼,与前方两堂一层的低矮院落形成鲜明对比。敦彝堂整体形态随着地块的变化而随机营造,一改经典客家五凤楼的肃然面貌,显得活泼有趣。
三联村客家土楼聚落坐落在金丰溪下游的山谷高台地上,一字排开的土楼群中有座唯一的客家围垅屋,在永定地域现存的传统建筑中,这类围城屋较罕见。
黄龙村聚落深处大山山谷,这座翁氏宗祠独立在一处山水坳地,风水环境极佳。后方高大山岭用作“后土”背靠,前方右侧连环水塘随机倒影景致,正前方梯田错落展开,翁氏宗祠静卧当中,粉墙黛瓦的端方院落,似一幅绝美的油画呈现眼前。
这是永定地域现存罕见的独立书院传统建筑。流书馆临溪而建,阁楼型制,前后院落,三层主楼坐拥核心,后方两层围合后院。前方临水亭榭与围墙、厢房、门楼围合一处文人院落,高大门楼设在左侧,门楣题写“枕流书馆”四个硕大字体,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气度不凡。
向下滑动查看所有内容
另还有《光泽传统建筑》《平和传统建筑》
《屏南传统建筑》《南靖传统建筑》
《尤溪传统建筑》《福清传统建筑》
全书在线浏览二维码
“‘福建土楼‘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
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
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
再次致敬“福建传统建筑”系列主创团队,
一期一会,再盼新作。
也以此系列,献给每一个
热爱古建筑、热衷传统文化的你。
* 本文文字、图片整理自《永定传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