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让“归去”更文明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自古以来,人们对生死充满敬畏亲人离去,
悲痛万分遗体火化,归于生土,重回自然,
让文明新风吹拂大地
在我国传统丧葬文化中,人死之后讲究入土为安,要让逝者走的风光、体面,更不能破坏遗体,因此很多人不愿意进行火葬,他们认为火葬是"挫骨扬灰"。民间这种朴素的丧葬思想无可厚非,但从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来考虑,殡葬改革势在必行,火葬取代土葬是必然。
在过去,人死之后通常会安葬在自家的墓地,南方地区大多安葬在山上,而北方平原地区只能安葬在自家的耕地,这其实是对耕地的一种占用。
而今天推行火葬之后,遗体火化后通常会将骨灰盒安葬在公共墓地或者直接寄存在殡仪馆。公共墓地一般建在难以开发的城市用地和农村地区的荒山贫瘠之地。不仅如此,火化后的每个骨灰盒占用墓地的面积都是有要求的,一般不超过0.5平方米,这比棺材占地要少得多。那些寄存在殡仪馆的骨灰盒占地面积就更少了,一个骨灰架可以寄存上百个骨灰盒,所以殡葬改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节约殡葬用地,减少农业用地的占用,这对拥有14亿人口的中国意义重大。
这一点比较好理解,一口棺材所需的木材要比一个骨灰盒消耗木材多得多,火葬在节约木材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土葬将遗体直接下葬,遗体在地下会发生尸体现象,逐渐腐败发臭,这些腐败物质很可能会渗透到地下,污染土地,甚至污染地下水。而火葬则不会有此现象发生。
总之,推行火葬的目的在我国的《殡葬管理条例》中写得很清楚:节约殡葬用地,摒除传统丧葬陋习,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