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2024年,“文化”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之中。从走进天津古文化街、湖南常德河街,到考察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甘肃麦积山石窟、湖北云梦县博物馆……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赓续中华文脉、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方向。
“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一路走来,‘中国’二字镌刻在‘何尊’底部,更铭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习近平主席发表2025年新年贺词,回望“令人感慨、难以忘怀”的过去一年。
“中国”二字,最早见于陕西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尊内底铸有122字的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2024年9月10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习近平总书记伫立于镇院之宝何尊前,久久凝思。
总书记感慨:“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
2024年11月4日,在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博物馆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最早的家书”前驻足观看。
这份家书又被称为《黑夫木牍》,来自两千多年前秦国士兵“黑夫”与“惊”写给家人的信,真实记录了普通士兵的生活反映了秦统一六国战争中的一些情况,为研究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历史提供了珍贵资料。
考察中,总书记叮嘱道:“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让中华文明瑰宝永续留存、泽惠后人,激励人们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甘肃天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的故里,蕴藏着凝聚华夏儿女的血脉根系。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研考中华文明,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被誉为“东方雕塑陈列馆”的麦积山石窟,也在天水境内。在这里,总书记指出“我国四大石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他希望文物工作者赓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为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遍布中华大地的文化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深化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即用考古等方式,追寻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持续发展”的历程。
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星散在中华大地上、绵延于岁月长河中;万余项重大文物保护工程相继竣工、6.2万件(套)馆藏珍贵文物和出土文物得到修复……新时代以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更加健全、保护对象更加丰富、保护制度更加有力,守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更加浓厚,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
天津市古文化街,是天津市最早的经济文化商贸聚集地和城市发祥地,素有“津门故里”之称。202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来到古文化街,他走进泥人张店铺,一件件作品神形兼具。总书记感慨,一代代接续的工匠精神,让文脉得以绵延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天津是一座很有特色和韵味的城市,要保护和利用好历史文化街区,使其在现代化大都市建设中绽放异彩。”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
坐落于青海西宁城中区的宏觉寺,见证了汉藏文化交流交融的历程,也见证了我们党的老一辈革命家关心推动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的光辉历史。
2024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座千年古刹,参观了常设于宏觉寺的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展陈。“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学习,把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做得更好。”
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一座古寺映照出历史演进和变迁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出新贡献。”
一座古建,承载历史记忆;一条古巷,延续城市文脉。
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中心的小广场上,有一条宽不过两米、长不过百米的小巷,诉说着中国人礼让谦和的佳话,它就是六尺巷。2024年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谦让,谦虚,和为贵,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自觉传承这种精神。”
六尺巷,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今天,行走在桐城市大街小巷,街头巷尾、社区楼宇,生动的漫画、“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诗句比比皆是;翻开孩子们的书本,也有六尺巷的故事……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对名城、名镇、名村以及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些文化遗产体现了特定地区和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支撑和外在表现,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近年来,我国各地不断加强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河北正定、广东潮州、山西平遥、四川阆中……一大批古城在整体保护、活态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是前提,传承是基础,创新是关键。
湖南常德河街,最早形成于明朝正德年间。这里曾是繁华一时的“湘西大码头”,屈原、刘禹锡、沈从文、黄永玉等在此吟诗泼墨。后来却在战火硝烟中逐渐沉寂。
近年来,通过修复重建,常德河街成为留住历史记忆、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2024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边走边看,边调研边叮咛:“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共同构成璀璨的中华文明,也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这里的丝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当载体传承好利用好,与时俱进发展好。”
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的问题。
2024年12月20日,澳门迎来回归祖国25周年。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早、时间最长的港口城市之一,澳门城区保留着葡萄牙和中国风格的古老街道、住宅、宗教和公共建筑,见证了东西方美学、文化以及建筑的交融。
在这里,历史纵深和现代发展碰撞折射出璀璨光芒。
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主席指出:“‘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处处是旅游打卡地,备受中外游客青睐。美食之都、文化之都、盛事之都等美誉纷至沓来,格兰披治大赛车、澳门国际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声名远扬,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在这里交相辉映,中外文化交流合作基地的优势更加突出,成为不同文明和谐相处、融合发展的典范。”
如今的澳门,正凭借独特的文化和地理位置,穿越古今,努力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创新创造是文化的生命力,是文化繁荣兴盛的活力源泉,也是文明绵延繁盛的不竭动力。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诗词热”兴起,传统文化点亮群众幸福生活。
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一票难求”,到殷墟博物馆新馆、陶寺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大批公众近距离感知历史,再到“凤冠”“藻井”成为文创灵感源泉、产品供不应求……2024年,文化热点层出不穷。
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不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映照着“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不懈努力。
左图为国家博物馆文创产品木质凤冠冰箱贴,右图为AR金属凤冠冰箱贴(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