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春节将至,习俗先知——春节的习俗

时事   2025-01-27 17:03   青海  

春节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春节不仅是团圆的象征,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情感与文化认同。

尤其值得骄傲的是,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成功通过评审,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春节将至,举国同庆。春节期间,《昆仑普法》将推出系列人文、普法文章,以飨读者、共度佳节,敬请关注。














春节已近在眼前

中国过年的习俗与礼仪

大家知道多少呢?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日子

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关于春节的习俗和文化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隆重的节日,吃年夜饭、燃放爆竹、除夕守岁、分发压岁钱……春节即将到来,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春节的民俗知识,让我们一起在过年的气氛中感受传统文化里那浓浓的“年味儿”。 



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

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1、扫尘


    扫尘又称除尘、除残、掸尘、打埃尘等,是中国民间春节传统习俗之一。中国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起源于古代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演变成了年底的大扫除,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中华传统民俗文化。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避邪,画门神像木刻成人形挂在门旁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3、年画

      年画俗称“喜画”,旧时人们盛行在室内贴年画,户上贴门神,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每值岁末,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以及对联的习俗,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年画因一年更换,或张贴后可供一年欣赏之用,故称“年画”。

4、爆竹

      爆竹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古代没有火药和纸张时,人们使用火烧竹子,使之爆裂发声,以驱逐瘟神,因竹子焚烧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故称爆竹。每到春节燃放,鞭炮声此起彼伏,这种习俗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渴望安泰的美好愿望。


5、年夜饭

      年夜饭特指农历除夕晚餐。也是一年年末最重要的一顿晚餐。一年一次的团圆饭充分的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家人的团聚是何等的幸福,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而年轻一辈也正可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6、压岁钱

       压岁钱在春节习俗文化中寓意避邪驱鬼,保佑平安。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帮助小孩平安过年,祝愿小孩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平平安安。春节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放进红包赠送给晚辈,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守岁

      守岁是中国民间在除夕的习俗,又称照虚耗、熬年、熬夜。指在除夕夜一家人团聚,熬夜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在除夕的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大年初一:拜年贺岁


     除夕前扫除干净屋子,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初一要跟长辈或者左邻右里拜年,一般不出远门去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大年初二:回娘家

      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带的礼物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

大年初三:安睡迟起

      传统习俗中,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老鼠大有“谁不让我过好这一天,我让谁难受一整年”的味道,如果惊扰了老鼠嫁女儿,老鼠就要祸害这一家。

大年初四:迎灶王爷

     按照民间的说法,正月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燃放鞭炮,以示恭迎。 

    尽管民间很多说法没有依据,但其本身承载了人们祈福避祸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其能一直传承下来的原因。还要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汇成大杂烩,室内掸尘,屋内扫地,垃圾堆到院中准备“扔穷”。


大年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

正月十四:试花灯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式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

       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1.拜年礼仪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跪拜磕头或躬身作揖,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里的长辈拜完年之后,孩子外出遇见他人时也要满脸笑容地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

2、红包礼仪

      长辈给红包的时候,孩子要双手接过并向长辈们说声谢谢。要事先告诉孩子,接过红包,不能当着客人面拆开,最好的做法是马上把红包放到爸爸妈妈或自己的袋子里。

3.问候礼仪

    多说祝福话,问候称呼不可少。一般来说,比较常见的亲人,懂礼貌的孩子都会称呼,如外公、外婆、叔叔、阿姨等。但是,春节期间的客人比较多,这就要靠父母提前教导该怎样称呼就要见面的客人。由于一些称呼孩子平常少用,叫的时候比较生疏,如果你等与客人见面了才教孩子称呼,孩子或许觉得别扭不肯开口。若你在见客人之前和孩子“排练”着称呼一下,孩子称呼起来就很自然了。

4.待客礼仪

       有客人时,家长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亲切、主动地和客人打招呼,客人进屋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做些简单的招待工作,如:招呼客人坐下、给客人倒茶水等。要让孩子知道:在大人谈话时,安静地做自己的事,来回走动和随便插话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5.做客礼仪

       领着孩子去别人家做客,进门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在问好之后主动把脱下的鞋子排整齐。当孩子受到招待时记着让孩子说声“谢谢”。一定要告诉孩子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是不礼貌的,如果想玩玩具或看书,一定要经过主人的同意。

6.餐桌礼仪

      家长们要记得告诉孩子:吃饭时取菜要取自己面前的,看准那块就夹,不要翻来覆去抄,那是非常没礼貌的表现;带汤汁的肉菜要小心夹,以免溅脏了衣服。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年是中华文化的浓缩,

年是中国人抹不去的心结,

中国年俗有说不完的故事,

道不尽的风情。

愿我们能将这些饱含

浓浓亲情和美好心愿的习俗

牢记心中,代代相传。

   在这阖家团聚,万象更新的日子里,拉萨市体育局向所有关心与支持拉萨体育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新春的问候,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

阖家欢乐,幸福安康;

蛇年大吉,万事如意!






来      丨拉萨市体育局
编      辑丨马晴雯
审      核丨马昭玉
监      制丨韩海珍

循化融媒
一、认真执行党和国家在新闻宣传、广播电视等方面的路线、方针、政策;二、负责广播电视新闻、民生、社教、文艺等节目的采访、编辑、制作、录制、传输工作,对广播电视节目审查把关;三、积极做好对上报道和广播电视节目参评,完成外宣任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