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有哪些习俗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有着除旧布新、祈福辟邪的含义,也给了亲朋团聚和辛苦一年的人们放松身心一个理由。
在春节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习俗,有很多流传至今,这些习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常见的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又有什么寓意呢?
小年伊始 便要忙年
小年,又称“交年节”、“灶神节”、“祭灶节”、“小年下”、“小年节”等,是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属于祭祀节日。
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秦汉时期,中国便开始祭祀灶神;随着时间渐渐推移,老式土灶逐渐消失,祭灶仪式逐渐没落,人们对灶君的信仰减弱。但是过“小年”的传统却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习俗。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江浙沪地区把“腊月二十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个别地区小年是除夕。
小年通常被视为“忙年”的开始,从这一天开始,人们会为了庆贺新春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如扫尘、贴年红、买年货等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并不仅仅是为了迎接新年,更是表达了人们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这种追求也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的反应。
常见的新春习俗都有哪些?
扫尘
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称“扫屋”。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扫尘的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辟邪除灾、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祈求与愿望。
贴年红
贴年红,即是贴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称为贴年红。
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春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祭灶
祭灶又叫送灶,民间相传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
所以在小年当天(根据南北方习俗不同日子也不同)人们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直至除夕日早晨再把新像贴上,而无论是送灶还是迎灶,都要摆置好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等,寄托了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守岁
守岁,根据习俗不同有两种说法,其一便是守岁又称守岁火、照岁或照虚耗等,指的是除夕夜将房子所有地方都点燃灯烛,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而另一种说法是通宵守夜(俗称“熬年”)称为守岁,就是在除夕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
而民间为了阻止人们除夕睡觉,还形成了一种禁忌,说如果这晚睡觉,第二年身体就不好了,守岁是为了强固身体,延年益寿。
在古代守岁还是为父母或老人祈寿的重要方式,因此一般人都坚持守岁。从古迄今人们一直将守岁作为辞旧迎新的重要过程。
放爆竹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间风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做“年”的怪兽。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驱赶年兽。而爆竹发出的巨大响声也有驱邪避灾的寓意。
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派利是”)传说是为了压制邪祟,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通常会在除夕夜吃完年夜饭,长辈要给小辈压岁钱,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
拜年
相传拜年这一习俗也与“年”兽有关,“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出来,挨家挨户地蚕食人群。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
在古代“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拜年逐渐变成了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通过了解常见的春节民俗习惯,其实可以发现我们的传统年俗多是具有仪式感的活动,这些习俗活动不光是庆贺春节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多彩的节日文化内涵,也寄托着我们最质朴的愿望,送去旧年不好的事情,祈愿明年顺利平安,在这里也提前拜个早年,祝福大家来年顺遂,万事如意。
那么在你的家乡有没有什么年俗习惯想要分享给大家呢?欢迎来评论区下留言一起分享关于你的家乡过年的年俗习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