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暑假走中国”研学活动系列报道(五)——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梁家河

学术   2024-07-24 10:03   云南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红河州实验学校

2024年“暑假走中国”研学活动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民附师生来到革命根据地延安,颂延安岁月,承延安精神。在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足迹中,牢记使命担当。





研学第八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其前身是“红军大学”,1937年初改为此名,校址在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培养抗日军事、政治干部的大学。毛泽东任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他为抗大规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的教育方针和“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







研学第九站:杨家岭

在杨家岭,全体师生们回顾历史,通过参观革命领袖们的旧居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场地,观看珍贵的历史文献和照片,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下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意志,深入理解了延安精神的伟大意义。



研学第十站:枣园革命旧址




枣园又名延园,院内树木葱郁,绿草如茵,“幸福渠” 横穿园林而过。园林中央坐落着中央书记处礼堂,依山分布着5座独立的院落,分别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旧居。






研学第十一站:梁家河



在梁家河,同学们走遍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住过的每一孔窑洞,沿着他的知青足迹,深刻体会到了知青岁月的艰苦卓绝和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为民情怀。



研学感悟


红色延安培育一代代革命者铸就了中国革命的伟大事业。走进延安这座古老的城市,迈进“抗大”的校门,诗书的气息熏陶着我。

“抗大”全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漫溯那段历史,品味抗大的光辉事迹,我感受到的只有无尽的震憾与自豪!在抗大纪念馆中,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烈来了一场隔空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既有对他们敬畏,也有对现在生活的反思,这一切,警醒着我们,要节俭,要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加油,民附学子!

——七(1)班耿伊诺


走进抗大,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照片、文物、复原场景,生动地再现了抗大在延安时期的辉煌历程。我深切感受到了抗大师生在艰苦环境下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历史场景让我对抗大师生充满了敬仰之情。

参观杨家岭和枣园革命旧址,我深刻感受到了革命历史的厚重。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一群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事业英勇奋战,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让我震撼。

时间不会抹去回忆,人民将永远铭记先辈们,本次研学是对我的一次精神洗礼,他们的精神之光也将永驻我的心间。

——七(2)班  王子骞


参观抗大旧址,仿佛能听到抗大师生上课和讨论的声音,感受到他们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奋斗的激情。大地无言,走在杨家岭的山间小道上,我却能听到这片土地在深情地诉说着我党领导人“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壮。

抗大旧址枣园杨家岭研学之旅,让我深刻体会到红色精神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我们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3)班修晨曦


走进延安,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每一片角落都低声诉说着悠久的历史。站在“抗大”的旧址前,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当年师生们那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奋斗姿态。这种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我们不断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为祖国的繁荣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踏足杨家岭和枣园,我参观了当年领导人们的旧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窑洞中,他们却书写了非凡的篇章。展柜里陈列的每一件物品,墙壁上悬挂的每一张照片,都生动地再现了当年的生活场景。那简朴的生活作风,更凸显了他们在艰难环境中坚守信念、为国家和民族未来不懈奋斗的崇高精神。

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我们应该不负韶华,只争朝夕,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新的篇章。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七(6)班 尹晨溪



— END —

文     字 | 饶燕萍
视     频 | 张珈翎琪
编     辑 | 李蔼楠
一审一校 | 马   浩
二审二校 | 罗浩东
三审三校 | 黄   元




中央民大附中红河州实验学校
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