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凤仪方氏,先祖由广信迁鄱阳,鄱阳迁休宁,休宁者方德益迁池口,又于宋末元初迁桐城,居凤仪坊,方家因地得名,始称“凤仪方氏”。又因过去祠堂在桐城县城,又俗称“县里方”、“大方”。
为何后来又称“桂林方”呢?家谱列传上有载。
方懋列传:“…方懋(字自勉)治家,勤家日丰,训诸子能文学。…,以子息蕃廓所居,搆断事坊闳丽甲一邑。…,(友人)而羡自勉五子有五龙之目。已而仲氏佑成进士,季氏瓘举于乡。自勉五十一而卒。至成化元年以佑贵,敕赠四川道监察御史。都谏王瑞题其门曰桂林。族乃大。”(《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列传)
方恕列传:“方恕(字自宽)…,拮据家政躬纤细而总其成,…。创桂林新第,材木皆自宽手料。德望威仪亚于其兄,乡人称双璧。吾宗之兴,自勉运智,自宽运力,犄角之功也。”(《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列传)
自宽列传提到创建“桂林新第”即指断事坊。也就是说王瑞在“断事坊”门楣上题名前,旧居已称“桂林第”。“桂林”这个称呼应该是来自邑人对凤仪方举人之家的敬称,古人贺文举(中举)用词:蟾宫高步、名登桂籍。
方法是方家第一位科举中试者,人称宅第“桂林第”是寓意方家将来有更多人能“荣登桂籍”、取登桂如林之意。有人说“桂林”意指“蟾宫折桂,折桂成林”,此说牵强,“蟾宫折桂”,比喻科举登第(专指中进士),折桂成林,就是有多人中进士,显然就当时而言“桂林”不能作此说。
方懋,字自勉,桂林方六世祖,父断事公方法建文己卯举人。自勉公才智超群,仪表英俊,孝母友弟,勤劳致富,构筑新第“断事坊”,宏伟壮丽盖桐邑。自勉公有五子,皆能文学,时人都很羡慕,称五子有“五龙之目”。后来果如所说,三子方佑乡试中举,殿试及第,六子方瓘乡试中举。自勉公去世后,子方佑贵为四川道御史,有政声,朝廷敕赠自勉公四川道监察御史如其官。都谏王瑞见方家文风昌盛,科甲连绵,“桂林”之称名不虚传,便在断事坊门楣上题下了这“桂林”二字。
都谏王瑞和方佑同朝为官,又是如方佑一样的直言谏官,不阿谀奉承,他题字必然是经过深思的,题字“桂林”是对此第的认可和对方家风文风的肯定。其时方家至少有五人中举及第,五世方法,七世方佑、方瓘,八世方印、方向。
方家自王瑞题字后名气更大,“桂林”之谓因王瑞而更显,方氏因此由“凤仪方”改称“桂林方”名正言顺。
王瑞题字并非虚褒,更不是“趋炎附势”,事实也确实如此,题名时的方氏远的不说,近的又有自勉公孙辈八世方印中举、方向中举及第。继而有弘治戊申知县陈勉为方氏五举人立“桂林坊”之举,此乃实至名归!王瑞题字的最好印证。
明清两代桂林方“名登桂籍”的举人和“登科及第”的进士各有30余名,名列桐城各氏家大族之首。
至于有人说桂林方“桂林”指的是方佑为官桂林府,我认为可能性不大,最多只能算是巧合!
正如方以智在《合山栾庐占 慕述》文中说:“台谏伐阅,世号桂林。种德艾后,笃生南琛。”并自注:“桂林公讳佑,巡按广西。故世称桂林世家。讳向、讳克皆台省”。
『巧合的事桂林方家谱上有很多,如九世进士方克,字惟力,家桐城及令桐城(桐乡),称双桐寄主,守泉州,泉州故名桐城,又称三桐寄主。三个桐城都关联到了,可谓巧合中的巧合。佑公既是世称桂林世家,“桂林”衔称必上溯祖辈,开府桂林,也就只是巧合而已。』
为官“桂林”府,可称“桂林公”,王瑞如果以方佑为官“桂林”便在断事坊题名“桂林”,那只能算是“桂林公”的宅第。当时自勉、自宽兄弟子侄同居,不分彼此,称桂林公宅第显然不符。还没有上升到把“凤仪方氏”改为“桂林方氏”的必要。也就不会有自宽公盖断事坊称“桂林新第”之说。不然岂不是自相矛盾。
“凤仪方”是始祖迁桐邑凤仪里的重要得名因素,成名已久,且是方族之徽号,“桂林公”之“桂林”是个人之谓。再者王瑞题字的背景是方懋五子皆贤,人誉有五龙之目,进而中举及第,和古人对文举的贺词“名登桂籍”称谓相符,一门多人中举及第可谓“登桂如林”,称“桂林”不为过。与后来的为方氏五举立“桂林坊”呼应。此说包含意义更全面。
把方懋宅第王瑞题名,方恕盖桂林新第,方佑为官桂林,二代人就“桂林”得名分出三种说法,本身就不合理。
综上所述,“桂林”源自邑人对方家举人宅第的敬称,继而经都谏王瑞题名而显扬。方家易“凤仪方”称“桂林方”合情合理。
“名登桂籍”符合中举人之称。用“桂林”一词作为方氏族徽,恰到妙处,既有“名登桂籍”者众之意,又有“攀蟾折桂”者多之称。寓意方氏科第连绵,簪缨不绝。
作者:方友才,枞阳浮山人,偶尔拾字自娱。桐城桂林方氏二十三世。
部分名词注解:
名登桂籍:桂籍:科举登第人员的名籍。登科榜上有名,对文举的贺词。
攀蟾折桂:桂:桂枝。攀登蟾宫,折取月桂。比喻科举登第,考中进士。
声明:文字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违者必究。(部分配图网络,版权属于原拍摄者所有。)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