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氏列传|封给舍公方瑜

文摘   2024-06-14 20:36   安徽  

方瑜(1419-1496),桐城桂林方氏,六世方懋(字自勉)第四子,字廷实,号退庵。以子方向贵封户科给事中。娶徐惠女儿为妻,封孺人,育有五子:方玺、方来、方舟、方向、方华。一女适袁杰。其后代称中四房。


桐城旧时有为其祖孙三代立“诰勅显扬”功德坊,今已不存。



方瑜列传
释文/方友才
(原文《桐城桂林方氏家谱》列传 方传理主修)

封给舍公,方瑜(字廷实),排行四。禀赋质朴凝重,他看起来恭敬谨慎好像没有才能,但实际上机智敏锐,思虑谋划超过常人。廷实有兄弟五个(方琳、方玘、方佑、方瑜、方瓘),乡大夫章公纶曾经看着他们说:“方氏五龙”


长兄方琳(字廷献)县辟阴阳训术。二哥方玘(字廷瑞)授文林郎,三哥方佑(字廷辅)进士,担任直指使(监察御史),五弟方(字廷璋)举为孝廉,他们都穿着华丽的衣冠(编者注:这里指有功名身份者所着的服饰)只有廷实穿着布衣,从事农耕。廷实自信地说:人们以穿着朱紫为贵(编者注:在古代,官服的颜色与官员的品级有关。朱色和紫色被视为高贵的颜色,通常只有高级官员才能穿着。),而我的可贵之处不在于朱紫。他认为高官贵族家庭离不开他,而他以布衣之身亲自耕种,不厌倦辛勤劳苦。


廷辅已经成为进士,有人问他:“你已经是权贵了,为什么还要亲自耕种呢?”廷实说:“我种地就像三哥廷辅求学一样,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来等待命运的安排。通过学习而获得君主的赏识,通过种地而收获好的收成。这都是天意,怎么能凭借他人的帮助而懈怠自己的事情呢?”



廷辅为边民争取不被处死,结果被廷杖后贬谪到长沙府攸县任知县(编者注:成化丙戌(1466),有二个边境百姓被敌抓走后逃回被押。主将把他们当作俘虏上报,判处死刑。身为监察御史廷辅参与监斩,察明情况后,停止了刑罚,而得罪了权贵,权贵构陷告御状,遭廷仗,贬谪攸县。廷实安慰三哥廷辅说:“圣王能够剥夺人的官职,却不能剥夺人耕种,士人把耕种当作安身立命之所,这样才能够把官职当作临时的居所。我将去开辟荒草之地种植松竹,为你归来做准备。”(编者注:方瑜为三哥廷辅在姚家嘴筑置别业,以供其将来退休回来住。后来方佑从桂林府任上归来居此,称此为“万松墅”,居十余载卒于家。姚家嘴在今枞阳县麒麟镇梅花村,后来方佑后嗣又在此建“海声楼”“梅花馆”“松鹤楼”等。)


廷辅去攸县去上任的行装还没有准备好,廷实笑着说:做官的人自己不能准备,却让耕田的人来代替准备。廷实资助三哥廷辅出远门做官,又用耕田获利的剩余来开办私塾,教育弟弟方瓘(编者注:方比方瑜小十三岁)和儿子们。时间久了,四子方向学业有成(编者注:方向成化庚子1480年中举,成化辛丑1481年,中进士。),官至南京户科给事中。


廷实对子方向说:“世上有千年的读书人,却没有百年的官员。只有你的三伯父(方佑)家法还在。”不久,朝廷因特恩封廷实的官职和其子方向一样(封赠户科给事中)。


给舍公方向,有次上疏弹劾权贵陈祖生,被他的党羽中伤,方向被贬谪到滇南任多罗驿丞(编者注:属曲靖军民府罗雄州。在今云南富源县西多乐。),廷实贴在子方向背上说:“安心去吧,努力啊,不要只看微薄的俸禄作为供养,你这样的奉养才是无量的奉养,有薄田维持生计,我甘愿如此啊。”


廷实居家湖上,沿湖渔民靠在湖里打鱼为生,有人说:“在你家门口怎么能容忍别人聚集打鱼呢?”方瑜认为:上天不是专为我方瑜斗酒而设一大湖,岂敢独专!怎么能把利益看得那么重呢?让成千上万的船橹环绕着我,轻视我呢?



廷实穿着不华丽的衣服,出门也不坐马车,不打伞,让小童拿着手杖,自己拖着鞋子走路。乡里砍柴的人来了,和他争抢道路,有人认为他故作姿态。廷实却说:“我徒步,砍柴的樵夫可以不用避让,如果是坐马车,乡亲、邻里、亲戚都要走开避让,我怎么能以一个耕种的老人的身份,却洋洋得意地坐在车里呢?”


廷实隐于市井中,除非有公事,否则不会进入衙门,在乡里作客,若非县令亲自邀请,不会前往。他的德行深厚,受到四面八方的人们的推崇、尊重和敬仰。


廷实晚年教导大伯儿子秉家政时说:年老时传礼。(编者注:人到老年,将自己的经验、智慧和道德观念传授给后代。)廷实自称“退庵主人”,不关心世事,每天教导孙子们学习小学知识。所以廷实选择美景,设宴款待客人,以此为乐。 他在七十八岁时去世。


廷实以子向贵,得皇上封赠他给事中,但廷实却舍弃了车马选择徒步。耕田得利占十之三成,捕鱼得利占十之七成,并不看重这些名利。廷实住在市井之中却不喧闹,离湖不远,但却好像远在千里之外。廷实逍遥自在,真可以说是有潜藏的德行啊。(方瑜列传/释文)

本篇释文/辑编:方友才(枞阳浮山)

族贤方公瑜(廷实)家谱列传,古文释文(白话文)或有错误,欢迎方家指正。括号里内容为增加注释,便于阅读理解。

本文选自(《桐城桂林方氏家谱》方传理主修 光绪六年版)

风雅枞川
人文、雅讯、生活,弘扬枞阳乡土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