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顶科论坛沉思录 | 顶科七年,“七”思迸发

科技   2024-11-06 16:32   上海  

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造性活动,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10月25-27日,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WLA Forum,中文简称“顶科论坛”)在临港新片区如期举行,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位科学家共聚临港,其中包括11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50余位海外顶尖科学家、4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及资深科学家,以及近100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


七年一诺,开放不辍。论坛始终为科学家的奇思妙想提供全球化、开放性的碰撞,始终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合作和展示的大平台,同步创新了原创大奖、桌布辩论等独特科技传播品牌,让全球顶尖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可以携手一道,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加大共性科学技术攻关,共同推进世界科学事业。


一思:原创大奖慧眼识英雄

作为2024顶科协奖大奖得主,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讲席教授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神经科学和眼科学讲席教授杰瑞米·内森斯(Jeremy Nathans)早早抵沪,以科学方式“解锁”上海。他们走进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学,与年轻人共赴一场场“头脑风暴”,从计算机网络路由聊到数据挖掘,从世界的颜色说到生物结构比对等等。


10月25日,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现场。新华社记者 杨有宗 摄

顶科协奖是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于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上海世界顶尖科学家发展基金会承办、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设有“智能科学或数学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个单项奖,单项奖金金额1000万元,最多可由4名获奖者分享。


截至2024年,顶科协奖已评选三届,共有9位杰出科学家获此殊荣,在全球科学界影响力稳步提升。“我和内森斯本周都在上海,见到了很多同道。计算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需要大家从各个维度进行贡献,包括政治科学、法学等学科。”乔恩说。


顶科协奖始终坚持最高学术水准,致力于表彰那些已经获得重大发现、尚未得到顶尖国际科学奖项垂青的杰出科学家。这一理念已经得到更多人的认同。


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一直提起自己对该奖项的期待:期待大奖成果具有足够的前沿性、基础性、权威性,成为引领全球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长期动力;期待大奖无疑是对过去成果的奖励,是科学家长期钻研的果实;在他看来,大奖更是对未来种子的培育,是科学家对人类科技的远见。


二思:科学家“奇思”在碰撞中合作

合作、合作、合作,在不少与会顶尖科学家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全球合作。25日的开幕式上,多位主旨演讲嘉宾再次将目光投向科学家如何更好合作,去改善世界。

七年来,WLA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兰迪·谢克曼几乎从未缺席过。在他看来,科学是一项全球性的事业,享有信息的自由流动。学者之间的个人交流消除了地理、文化、政治差异所带来的障碍。科学家们自由交流思想、分享发现、开展合作,才能够架起惠及全人类的桥梁。“我们作为科学家有责任将研究方法和成果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研究者。”

碳中和、疾病预防等当代新科学议题,更要求更广泛、更深入的国际科学合作。历届论坛中,科学家们热议,人类基因组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国际空间站和新冠疫苗,都成为全球科技合作发挥作用并增进人类共同理解的典范。现在,包括碳中和、疾病预防在内的一批新的全球性科学议题,正要求世界各国间建立更广泛、更深入的科学合作。

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就认为,要实现碳中和,人类需要全球创新,也需要国际合作。科学界有着强烈的合作需求,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快地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尤其是技术创新领域的国际合作尤为需要。


三思:在人工智能等最热领域冷思考

“目前人工智能应用仍然非常有限,但我们必须做好准备。令人担忧的是,迄今为止人工智能的发展并未朝着大多数人所期待的方向去发展,即改变人类福祉。”“我们不应该去问在遍布人工智能的世界里,工作机会从哪里来,而应该问自己,我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技能才能够在这个世界里面有立足之地”……主旨演讲中,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皇家教授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这样说。


除了合作,前沿探索是另一大主题和主要内容。科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驱动力。每年论坛的主题设置,都是与会科学家们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大热的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气候变化等话题,都从论坛中生发出不少观点碰撞。


202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说,从1986年发现铜酸盐的超导现象至今已近40年,人们却仍然并不是很理解背后缘由。“在相对高温的情况下实现超导,这对聚合态物理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现在越发认为,室温超导体是有可能的一件事,届时人们可能发现自己身处在一个像《阿凡达》描述的物理世界里面,它不仅可以大大加深我们对于材料科学和对于物理学的认识,也有非常重大的应用前景。”


四思:始终给青年科学家最大舞台

纽约科学院院长杜宁凯去年也参加了论坛,今年他又在青年科学家大会上致辞。在他看来,科学界的国际合作理应更加广泛深入,放弃两国科学家之间的公开合作对科学发展所产生的风险在重要性上更甚于政府最担心的问题。切断两个超级科技大国之间的联系不仅对中国不利,对美国乃至整个科学界也没有任何好处。


始终关注青年科学家成长,是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一大特色。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是上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聚焦。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出席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时也强调,希望各位科学家关注青年、走近青年,带动各国青年关注上海、走进上海。


中国科学院院士焦念志表示,青年的思想、实践,将决定科学前沿如何延展。“未来的科学家不应仅仅是知识的创造者,更应是科学创新的引领者。科学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而科学卓越的关键在于青年科学家如何将研究与应用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五思:求索同一个未来,更好的未来

气候变化带给世界各国的影响日益显著,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要求世界各国同舟共济,拿出积极的务实行动来。


秉持“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的宗旨, 25日,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办“基础科学与交叉前沿论坛:海洋负排放创建新质生产力”主题分论坛,汇聚全球顶尖科学家,深入探讨海洋负排放与未来经济的新前沿,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


关注事关人类未来的“大问题”,但同时又从具体的“小问题”入手。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举办七年来,这一路径一以贯之。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大卫·格罗斯说,“这两天,我在北京和上海看到了很多‘绿牌’汽车,我很高兴。”


从生命科学到人工智能,从农业育种到零碳发展,各国科学家紧扣基础科学的最新动态和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交流科学新突破,凝聚合作新共识,构建科学新生态,共谋未来新图景。


六思:从一个论坛到一片热土

2018年10月,首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临港举办,2019年8月,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揭牌成立。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举办与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这片开放热土的发展同频共振。


从源头到转化,从创新策源力到新质生产力,从“最先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为抓手,临港新片区重策源、搭平台、育生态、强功能,求解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时代命题,让科创成果更快地挺进主战场。


2022年11月4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永久会场启用。新华社发

临港新片区经过五年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包括特斯拉创造的“临港速度”在内,五年来形成突破性制度创新案例138个,其中全国首创案例70个。

——截至今年7月,实现国内人才引进落户9.7万余人,年均增速达97.23%。

——五年来累计签约前沿科技产业项目超570个,涉及投资约6200亿元。2019年到2023年,临港规上工业总产值从近千亿元提升至逾四千亿元,年均增长34.6%。


做深做足改革开放大文章,打造经济发展“发动机”和“增长极”,临港将在中国式现代化上海篇章中作出更大贡献。


七思:延伸从0到10到100链条

聚焦生命科学、智能科学、物质科学三大领域,2024年,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首次推出了“科技创新卓越案例研讨”板块,遴选一批高质量科创案例进行分享,旨在推动科学家、创业者、企业家、投资人和政策制定者等创新主体开展交流碰撞。


除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外,国际顶尖孵化器大会等开放平台相继在临港落地,正形成从0到1再到100的链接、互动以及功能延伸。


国产大飞机C919似飞龙冲天,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如游龙入海,如今的上海,已经成为全球少有的既能造火箭、飞机,又能造邮轮、汽车的高端装备城、“全球动力城”。正在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的上海,倾力打造从“0”到“100”的科创链条,以创新策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未来,上海还将着力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内容来源:新华社“解码魔都”工作室

记者:周琳、杨有宗



编    辑 | 秣   马

实习生 | 史新雨

责    编 | 小   文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发起,每年11月初于上海举办。论坛以“科技,为了人类共同命运”为愿景,致力于推动基础科学、倡导国际合作、扶持青年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