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底的上海,“科学”的浓度很高。
10月23日,上海市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光辉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丁健院士获颁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10月25日至27日,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临港举行。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位科学家与会,包括11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50余位海外顶尖科学家、40余位中国两院院士及资深科学家,以及约100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
解放日报相关报道
顶科协奖得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教授杰瑞米•内森斯感慨,“上海的空气中振动着科技的能量”。大会的接连举行,大咖的陆续到来,让媒体也得以有机会与中外顶尖科学家面对面,了解他们走上科学之路的故事。
有在梦想路上的坚持。自1978年被南京航空学院录取以来,吴光辉在飞机研发这条路上一走就是几十年,直至成为C919大型客机系列总设计师,并带领团队实现了中国人的“大飞机梦”。
有被奇妙世界的吸引。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把科学研究看作某种探索类游戏,“玩得很开心”的同时,以“突破性的试验方法使得测量和操纵单个量子系统成为可能”,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有持续不断对边界的探索。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在B站发视频,喜欢看《三体》,还爱用淘宝、微信。这个在生物技术领域绝对的科学大咖,像一个“7岁的孩子”般活跃。
还有在科学研究上的“接力”。因为对石墨烯的发现和深入研究,安德烈·盖姆获得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谈到这个发现时,盖姆说,科学不是魔法,需要用时间去创造奇迹。
此次的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方海平教授团队的成果“杯子淡化海水”,正是采用特殊的氧化石墨烯膜实现了这一“奇迹”。
从这些科学家的经历不难看出,做科研的“初心”似乎没有标准答案,既可以是远大的追求与梦想,也可以是个人的爱好与兴趣;做科研的道路也不只是艰辛常伴,有许多坚守和付出,也有很多快乐与收获;更重要的是,即便已经拿到国际、国内顶尖大奖,也不意味着到此为止了,很多科学家仍然在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中以积极、开放的心态,继续去体验、经历、探索。
有什么是这些从不同国家、以不同方式走上科学之路的人所共同推崇的呢?好奇心、兴趣、开放的心态、不惧怕犯错、有耐心……采访报道中的这些高频词,也勾勒出科学家们能够取得成就的一些原因。
对于有志于从事科学事业的年轻人来说,这些故事无疑是莫大的激励和启发——科研的成功之路不止一种,“我的模式说不定也能创造传奇呢?”
对于希望营造创新氛围的社会来说,却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孩子从小就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保持对世界的兴趣,同时不惧怕犯错呢?这对教育者、家长和社会来说,是需要经常思考,身体力行的。
大会落下帷幕,科学家们从上海飞往全球,但他们相聚期间的思考与故事会被长时间的谈起,给更多人带来启发。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作者:巨云鹏
编 辑 | 秣 马
责 编 | 小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