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缝控制技术及最佳实践探讨

文摘   2024-12-14 07:03   河南  
1前言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是支撑与承载的核心系统,对现代社会发展至关重要。但随着建筑规模与高度的增长,施工环境复杂化,混凝土结构裂缝问题日益突出。裂缝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材料性能、设计与施工质量、环境温度等,对结构稳定性、耐久性及审美价值构成挑战。我们致力于研究解决方案,为行业提供可靠参考,推动建筑工程质量与行业健康发展。
2混凝土裂缝控制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新时代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标准。在这样的背景下,混凝土裂缝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联到建筑工程的质量保障。裂缝不仅影响建筑物的外观美观,还可能引发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问题,从而威胁到建筑物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有效的裂缝控制与修复技术对于提升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以及减少维护与修复成本至关重要。
3建筑工程中裂缝的形成原因分析
混凝土,简称“砼(tong)”,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土木工程中。在建筑领域,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用于基础、结构柱、梁、墙、楼板等结构功能,同时也用于非结构构件,如阳台、飘窗、楼梯等。裂缝的形成多样化,原因一部分源自设计缺陷,更大部分则是施工过程中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若要从根本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就必须从裂缝形成的原因入手。主要成因包括:(1)受约束收缩变形(2)内部物质膨胀;(3)荷载作用;(4)位移影响;(5)构件相互作用;(6)制作与施工环节的直接原因。    
3.1收缩变形被约束因素
混凝土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是裂缝形成的核心因素。由混凝土收缩变形所引发的裂缝,主要包括:凝缩裂缝、自生收缩裂缝、养护期失水收缩裂缝、干湿变形收缩裂缝、温度变形收缩裂缝、碳化收缩裂缝以及高强混凝土自收缩裂缝等。在混凝土浇筑完成且尚未施加外部载荷的情况下,所出现的裂缝问题,尤其在基础梁、地下室墙、筒体剪力墙、剪力墙、梁、柱、楼板等关键构件上,往往是由收缩变形受到约束所直接引发的。
3.2内部物质膨胀因素
内部物质膨胀因素包括碱一骨料反应、冻融以及钢筋腐蚀。碱-骨料反应的机理:水泥与水反应后会形成含有碱性物质氢氧化钙的水泥石。其中的氢氧化钙与砂子中的二氧化硅(SiO2)、微晶白云石、变形石英反应,生成碱性溶液(KOH和NaOH),碱性溶液与骨料中的活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凝胶体,当凝胶体吸收足量的水分以后,其体积会膨胀超过其原本3倍,当存在过多的凝胶体时,就会导致混凝土沿着界面产生不均匀膨胀、开裂。冻融是由于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约9%,而混凝土内部有着无数大大小小的空隙,在静水压力与渗透压力的双重作用下,便会导致冻融裂缝,随着该过程的反复进行,会使冻融裂缝愈加严重导致冻融破坏。钢筋腐蚀现象源于其锈蚀产物,相较于原始钢材体积膨胀,这种膨胀对周围的混凝土施加了径向压力。当这种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    
3.3荷载作用因素
荷载裂缝是混凝土在遭受常规的静态及动态荷载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应力作用下所形成的裂缝,其特征因其所受荷载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类裂缝多出现在结构的受拉区、受剪区或振动较为剧烈的部位。值得注意的是,当受压区域出现起皮现象或沿受压方向出现短裂缝时,这往往意味着结构已经接近其承载力极限,是结构即将发生破坏的预兆。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是由于截面尺寸设计偏小所致。
3.4位移作用因素
位移作用因素包括模具变形和基础沉降与基地沉降或膨胀导致的裂缝。模具变形导致尚未凝固或尚未达到足够强度的混凝土随之沉降,出现裂缝。其主要是由三个原因导致,一是模板自身刚度不够,发生沉降啊或者变形;二是模板或叠合板的临时支撑刚度不够,发生形变或失稳;三是混凝土尚未达到足够强度就提前拆除或支撑。
3.5施工中的因素
许多混凝土裂缝是由于施工中的操作不当引起的,比如:混凝土浆料接近初凝才入模具,振捣时已经开始初凝;混凝土构件较高,分层浇筑时分层开始出现裂缝;保护层过薄产生沿着钢筋的劈裂裂缝;混凝土振捣不当导致的裂缝等。
4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应对技术    
4.1预防措施
4.1.1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是一项涉及精细推敲的复杂工程。任何疏忽或遗漏均可能对设计成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必须深入探讨如何妥善处理水平及垂直荷载问题。设计应当确保受力明确、分布均匀对称、传力路径直接,并尽可能降低扭转效应。结构的垂直布局应维持平衡,确保刚度、质量和承载力的均匀分布,避免出现不连续现象。
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除了关注水平及垂直荷载问题,还应充分考虑地震、风荷载等动态因素的影响。设计人员需运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模拟技术,对结构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进行详细分析,确保结构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结构设计必须兼顾材料的属性与选用。各种材料展现出不同的力学特性和耐久性,恰当的材料选择能够提升结构的稳定性和经济效益。例如,选用高强度钢材有助于减轻结构自重,而高性能混凝土则能赋予结构更优越的耐久性和抗压性能。在设计过程中,亦需重视结构的穴余性和延性设计。具有较高余度的结构能够在部分构件失效时,通过其他构件的共同作用维持整体稳定性。延性设计确保结构在超出弹性极限后仍能吸收和耗散能量,防止脆性破坏的出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最大程度地减少工程中产生的裂缝。
4.1.2混凝土配比设计
混凝土的配比应基于原材料品质、混凝土强度等级、耐久性要求以及施工工艺对工作性的具体需求,通过精确计算、试验配比及必要调整来确定。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宜控制混凝土水泥含量,较低水灰比,水灰比宜错开0.4上下区间粗骨料比例大对降低塑性凝缩有利,对抗冻融性不利,需要权衡;使用保水性好的外加剂;掺加粉煤灰等掺合料;温度较高时,可掺加缓凝剂。    
4.1.3混凝土材料选用
应选用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的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32.5级。水泥的初凝时间应超过60分钟,终凝时间应少于600分钟,以确保施工操作有充足的时间。此外,水泥应具备良好的保水性和和易性,以便于拌合和施工。在选择水泥时,还应考虑其储存条件。水泥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避免受潮和结块。储存期不宜过长,通常不应超过三个月,以保证其性能稳定。对于已经受潮或结块的水泥,应禁止使用,以免影响工程质量。对于特定工程,如水下工程、抗硫酸盐侵蚀工程等,应选用相应的特种水泥,以满足特定的性能需求。综上所述,合理选择和使用水泥,是控制工程裂缝产生的重要环节。
4.1.4严格控制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在进行混凝土施工之前,必须精确计算浇筑体的温度、温度应力以及收缩应力,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温控技术措施。温控指标应遵循以下规定:夏季施工期间,模板、钢筋及局部气温应控制在不超过40℃,浇筑时混凝土温度不得超过30℃,且混凝土最大温升应限制在50℃以内。覆盖养护阶段,应确保浇筑体内外温差不超过25℃,养护结束后,浇筑体与环境温差也应维持在25℃以内。此外,相邻测量点间温差不应超过25℃,降温速率应控制在每日不超过2.0℃。高温季节,应采取措施避免阳光直射,并及时对混凝土进行覆盖,尽量避免在白天进行浇筑作业。当施工环境的湿度较低和风速较高时,可以实施一些挡风措施,用以防止建筑水分过度蒸发。    
4.1.5混凝土施工养护
混凝土养护期失水收缩导致的裂缝完全可以避免,预防的关键是不能失水。可在模板表面涂憎水性涂料,在浇筑后,浇筑面可覆盖塑料薄膜保水,混凝土脱模后须保湿养护,应保证其表面潮湿。
4.2混凝土裂缝的监测与修复
在混凝土施工中,监测与诊断是至关重要的措施之一。使用应变计和传感器等现代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混凝土结构的变化,能够及时发现裂缝迹象并采取必要的修复措施。裂缝分析需要通过对裂缝类型和特征的细致研究,诊断混凝土受力状况和变化原因,以制定精准的修复方案和加固措施,从而有效延长结构的使用寿命并确保建筑安全。原则上所有的收缩龟裂都必须修补处理,龟裂严重的部位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凿除破坏面并进行清理,钢筋须除锈,然后抹压修补浆料,用塑料薄膜进行封闭保湿养护。细微不严重处可以在洗刷后用防水涂料封闭。对于严重的结构损伤,可能需要采取局部或全面加固措施,例如应用碳纤维布、钢筋或预应力技术等方法。
5结论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未来工作需完善理论体系,提出前瞻性和实用性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深人研究裂缝控制方法和新型材料应用,可改善抗裂能力,延长寿命,推动技术进步。探索裂缝与结构性能关系,加强监测技术应用,确保结构安全稳定,是重点方向。这些努力将提高建筑工程质量和可持续性,推动行业安全、耐久、环保发展。    

砼话
“砼话”——分享混凝土知识,做混凝土技术人员的朋友,每天七点更新!您的关注,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