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书展,遇见金庸和阿勒泰

文化   2024-07-22 21:53   广东  





















从2023年开始,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迎来了流量和口碑的爆发:《平原上的摩西》《漫长的季节》重燃了人们对“东北文学”的关注;改编自小说的剧集《狂飙》在2023年成为现象级作品;2024年,导演滕丛丛通过在散文集《我的阿勒泰》基础上增加人物、强化矛盾,以同名剧集展现了游牧文化与当下文明之间的冲突与交融。


无论是2011年改编自流潋紫的同名小说、至今仍被不断二创和翻看的《甄嬛传》,还是风靡华语世界数十年的金庸世界的影视化作品,人们发现,将文学作品视觉化的影视作品,始终占据着观众心中的重要地位。


影视改编,往往不会是原文的全盘复刻。优秀的改编,有着什么样的特质?影视与文学、导演与作者之间,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今年的香港书展,就把重点放在“影视”这两字上,给出了问题的解题思路。



作者 | 梅珍里
编辑 | 钟毅
题图|新周刊记者 摄


开展第三天的香港书展现场。(图/新周刊记者 摄)

7月17日,第34届香港书展如期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开幕。今年香港书展以“影视文学”为年度主题,以“从香港阅读世界:漫游光影文字间”点题,通过“焦点导演”“经典改编影视作品”等分享和展览,让读者体会影视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连接。

当我们谈论影视时,香港注定是绕不过的一环。

影视与文学的“双厨狂喜”

契合“影视文化”的主题,今年香港书展新增“焦点导演”和“经典改编影视作品”展区,集中展示了影视作品在观众、读者心中的重要记忆。

前者云集王家卫、何爵天、卓亦谦、徐克、许鞍华及关锦鹏等六位导演的精选作品,部分导演出席了书展讲座;后者则展出亦舒、李碧华、金庸、倪匡及张爱玲的原著小说,以及相关的影视改编片段。近期热播的《玫瑰的故事》和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一同呈现在“经典改编影视作品”部分。在文字与影像之间,读者得以体会两种媒介之间的奇妙张力。

“经典改编影视作品”展区呈现了许多经典作品及其影视改编片段。(图/香港贸易发展局)

而“世界文化艺术廊”则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品,并设置人工智能互动装置,使用者只需要输入指定的关键字,即会将经典的电影场景生成不同画面。

“名作家讲座系列”邀请多名作家开讲,其中包括中国先锋小说领军人物苏童、《九龙城寨》原著作者余儿、写下《我的二本学生》的作家黄灯、凭小说《繁花》获首届鲁迅文化奖年度小说奖的金宇澄,以及因《漫长的季节》影视改编而再度大火的东北作家班宇等。

(图/新周刊记者 摄)

在“小说《繁花》中的上海性与现代性”讲座中,《繁花》作者金宇澄和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关于《繁花》的创作进行了讨论。

许子东认为,《繁花》是近20多年来中国比较重要的小说之一,因为这部小说不仅体现了中国目前网络文学和茅奖两种文学体系的力量,还通过上海方言入文,并且作为一种“碎碎念的细腻写实主义”,填补了中国文学在“男女世情”方面的缺失。

《繁花》作者金宇澄和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关于《繁花》的创作进行了讨论。(图/新周刊记者 摄)

“作者的写作原乡不是一处固定的地点,而是历史。”

在被问及“东北文学的未来将会如何?”时,85后东北作家、电视剧《漫长的季节》文学策划班宇认为,作者的写作原乡不是一处固定的地点,而是历史。在他看来,历史作为“不会枯竭的素材来支撑创作者的写作”,还可以挖掘出很多写作资源。

在7月21日的“比所有的季节更漫长”讲座中,班宇分享了他对“城市的结构是如何处于变迁之中”的观察,以及在东北的种种过往。班宇回忆道,他曾经经历过沈阳分裂感极其明显的时期:一方面,经济体制急剧动荡,命运不可逆地轮转;另一方面,当时的年轻一代却以一种近乎危险的姿态,一点点生长。

(图/《漫长的季节》)

而以“影视文学”为年度主题的本届书展,在“名作家讲座系列”中不乏关于电影的分享。

“金迷”张彧、邝启东在“百变金庸:从小说版本到电影改编”中,讲述60余年以来,以金庸小说为蓝本的影视剧改编如何描摹金庸的江湖世界;导演关锦鹏在“胭脂玫瑰恨长久——关锦鹏眼中的女性、电影与文学改编”中,和读者分享镜头背后雕琢的女性角色;知名影视评论者毛尖,讲述金庸如何成为一代人的文学启蒙。

“文艺廊”展示年度主题推介作家的精选作品,吸引书迷驻足观赏。(图/香港贸易发展局)

“香港有独特的质感、气味、影像,你很难找到一个如此密集、如此多高楼大厦的地方,而且马路还这么窄。人们川流不息,又是这么井然有序。香港的‘独一无二’性是它的新与旧仍然并存着。”中国香港导演梁乐民曾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如此形容香港。

香港,是川流不息又井然有序的存在。

(图/unsplash)

一方面,香港本土的人文故事,沿着维多利亚湾的港口冲出了亚洲。至今,香港电影仍然是专业度和高质量的代名词。另一方面,香港本身已经变成了影视作品素材库,观众可以在国外电影中找到不少像香港武打、霓虹灯牌、茶餐厅等香港元素的踪迹。

香港在地理条件和经济环境上开放包容的特质,奠定了香港电影多元的基础。在这里,文化的交融、交汇成了一种稀松平常的事。黑帮警匪、功夫武打、怀旧文艺、江湖恩怨、都市奇谭……风格各异的电影都能在香港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生长空间。

(图/《英雄本色》)

20世纪80—90年代,香港电影迎来了它的黄金年代,而那也是香港群星闪耀时。

在当时喜剧当道的香港,吴宇森和徐克用《英雄本色》这部现代枪战片赌赢了电影市场,而其时被称作“票房毒药”的周润发也凭借出演这部现代枪战片,走上演艺道路的巅峰;王家卫凭一部自编自导的犯罪剧情片《旺角卡门》开启了电影之旅,直到如今,《堕落天使》《东邪西毒》《重庆森林》等电影里的台词,仍被无数观众铭记。

香港影视作品,至今仍然塑造着影视世界的语法。

这张香港的文化名片里,
藏着内地的作品

除了影视与文学这一对关联词外,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文化交流也是本届香港书展的一大亮点。

本次香港书展,北京首次作为主题城市参展,携12家北京地区出版文化单位集体亮相中国内地馆。7月17日上午,北京主题城市推介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主题馆举行。启动仪式上,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派传人郑潇介绍道,今年是梅兰芳大师诞辰130周年,也是她的师父梅葆玖先生诞辰90周年。适逢这个时间节点,她选择在北京主题城市推介活动启动仪式上,表演经典京剧《贵妃醉酒》的唱段,向香港市民展现京剧作为国粹的独特魅力。

内地出版展区集中展销了多种内地版图书。(图/新周刊记者 摄)

而在紫荆杂志社的摊位,来自广东省的各类杂志和期刊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翻看。其中,《新周刊》为纪念金庸百年诞辰推出的总第654期《绝版金庸》,在书展开幕的第一天,便大受读者欢迎,很快被领取一空。

来自广东的刘先生领走了一本《绝版金庸》。他向记者分享起小学时候上课把《笑傲江湖》藏在抽屉里偷看的经历,“以前看武侠小说,总是被认为是不务正业。自己最感兴趣的,也是里面的打斗部分,觉得惊险刺激。年纪大了再读金庸,只觉得那是一个又有大爱、又有小爱的武侠童话。”

几十年过去了,金庸的江湖世界非但没有式微;书里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也从书页的字里行间,变为了屏幕里跳跃的光影。而香港作为“金庸江湖”的发轫之地,仍然回荡着武侠世界的回响。

来自广东省的优秀期刊。(图/新周刊记者 摄)

除了香港本地图书外,中国内地版图书也在书展崭露头角。本届香港书展,共有60多家内地出版单位组成内地出版展团,集中展销近万种内地图书,

其中包括李娟的散文集《我的阿勒泰》、麦家的《人生海海》和梁晓声的《人世间》等作品。而影视改编后的《我的阿勒泰》,更成了2024年上半年最火的国产电视剧。电视剧里的阿勒泰,每一帧都是壁纸,以直观的视觉冲击,让观众深入那片广阔、鲜活、包容的天地,短暂地从地铁和写字楼里抽离,窥见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今年,翻开“香港书展”这张香港的文化名片,读者不只遇见金庸,不只遇见许鞍华,也得以遇见每个人的阿勒泰。

(图/《我的阿勒泰》)


读完点个【在看】👇
新周刊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