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六点,晨光熹微。在石象镇胡庄村南边儿,一群大爷大妈在地里忙着采挖、去叶、捡拾,一垄垄收获后的胡萝卜绵延在肥沃的土地上,丰收的喜悦洋溢在田间地头。
“今年我种了340亩胡萝卜,亩产在7吨左右,预计总产量超2000吨,扣除成本能挣30多万。”胡庄村胡萝卜种植户冯学杰兴冲冲地说,“现在每天能收获70多吨,大货车就停在地头,货商直接就拉走了,咱胡庄的胡萝卜根本不愁销路。”
产销量达3万吨,远销香港、广州、上海、武汉
胡庄村的胡萝卜之所以如此畅销,主要归功于其优秀的品质。
胡庄村位于G240国道以西、S319省道以南,村中耕地土质上松下黏,非常适合种植胡萝卜。这里生产的胡萝卜皮薄肉厚、无芯、纤维细,个头均匀,色泽光亮且脆甜可口。
“胡庄交皇粮,萝卜叫得响。”据传,胡庄村的胡萝卜种植技术可追溯到四百多年前,早在明朝末年,胡庄村所产的胡萝卜就已经被纳入贡品。
胡庄村的胡萝卜传说真实与否难以考证,但在可追溯的记忆中,胡庄村早已是石象镇胡萝卜的“中心”。据县志记载,1995年前后,该村的胡萝卜产销两旺,以胡庄村为中心形成的胡萝卜市场,每年产销量达到3万吨,远销香港、广州、上海、武汉等地。
2004年,胡庄村通过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2010年,石象胡萝卜种植技艺被公布为许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学杰家庭农场胡萝卜获评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
2004年对胡庄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一年,对冯学杰来说同样是迎来人生转折的一年。这一年,23岁的冯学杰和闫晓可步入婚姻,也是在妻子的支持下开始了自己的“胡萝卜生涯”。
“在那之前,我一直跟着施工队在外边打工,主要干一些装修之类的活儿,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多少钱,在家也待不了多长时间。”对于冯学杰来说,最难接受的是不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不甘。
恰在此时,冯学杰得知了胡庄村通过河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的消息。这是一个机会,在大城市摸爬滚打多年的冯学杰意识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健康问题,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认证的含金量显而易见。
“顶着这个招牌,只要我能把胡萝卜种出来,销路肯定不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冯学杰把想要回村种胡萝卜的想法告诉了家人。
“种胡萝卜能发财?我种了一辈子胡萝卜,家里条件啥样你不知道?”在得知冯学杰的想法后,父亲站出来反对。
与父亲持不同意见的是妻子闫晓可,“你考虑好了吗?你在外边见得多,我听你的,你要是决定好了,我去做咱爸的思想工作。”
作为土生土长的胡庄村人,冯学杰搭乘着胡庄村胡萝卜种植历史悠久与政策扶持的东风,率先迈出了自己做农场的步子。在此后的20年间,冯学杰的胡萝卜生意越做越大,足迹也遍布大江南北。
2015年,学杰家庭农场注册成立;2016年,被评为许昌市级示范家庭农场;2017年,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8年,获得河南省知名农业品牌“产品品牌”;2019年,被评为河南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获得许昌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注册学杰商标。
叫响特色农业品牌,照亮乡村振兴致富路
“以前种胡萝卜全靠人工,胡萝卜对土壤湿度要求很高,从播种到收获需要浇十几次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时候天还没亮就得跟着父母去地里,铺水带给胡萝卜浇水。”冯学杰说,“现在浇水就方便多了,播种时候直接在地里铺好滴灌带,每次浇水只需要打开开关就行,不光省下了人工,还能让土壤湿度保持均匀。”
在胡萝卜种植基地,一台胡萝卜收获机正在田垄间缓缓前行,一根根颜色红艳、光滑圆润的胡萝卜破土而出。虽然技术的革新,给胡萝卜种植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是仍有很多工作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将胡萝卜从土里拔出、分拣、去缨、装袋,这些环节还是需要人工操作。仅现场采收环节,每天就需要劳动力100人以上,这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我今年64岁了,平时在家里就是带带孩子、做做饭,年龄大了,出去干活儿也没人用。”胡庄村村民张宝花在说话的同时,手中装袋的动作丝毫没有停顿,“好在是咱村有这个农场,一天下来能挣一二百,活儿也不累,还不耽误接学生放学。”
“在家闲着也是闲着,来这儿干活儿的都是熟人,说说笑笑,一天就过去了。”偶尔,大爷大妈们会停下来,互相展示自己挖到的形状有趣的胡萝卜,引来一阵阵赞叹和欢笑。
“现在咱这儿产的胡萝卜会送到许昌、鄢陵、禹州的农贸市场和商超里,过段时间,还会拉到广州、湖南、湖北等地。”冯学杰说,“今年还有几笔出口订单,分别是迪拜、俄罗斯、越南等地。”
目前,学杰家庭农场的年均盈利达到30万元以上,以年均2000吨的产量,叫响了胡庄胡萝卜的特色农业品牌,让优质农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天南海北,也让胡萝卜产业照亮了胡庄村的乡村振兴致富路。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今日长葛视频号!
更多精彩,关注今日长葛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