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葛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散布着众多承载着深厚历史的村落,位于古桥镇西北方向的古贤村便是其中一个。
先后多次改名,曾为洧川县县治,从设立到迁走历时151年
“早在东汉时期,贤士陈寔(字仲弓、陈太邱)就已经携家人在此地居住过,因此,从那时算起,古贤村有着约2000年的历史。”古贤村退休教师耿秀民介绍。
据有关地方史志学者考证,古贤村最早叫做“宋楼”,到了金朝,由于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等条件,后被升格为“宋楼镇”,归属于尉氏县管辖。
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在宋楼镇基础上设置洧川县,县治(当时的政府机关)所在地就在当时的古贤村。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洧水(今双洎河)多次泛滥成灾导致村庄被淹,因此,古贤村因其地理位置已难以承载作为县治的重任,随后洧川县将县治北迁十里,县治新址就是今天的洧川镇。
“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的洧川县在初创时期,规模较小,虽有县治,但无县城,从设立到迁走,共历时151年,古贤村也因为是洧川县县治原址而得名‘故县’。”耿秀民说。
清乾隆《洧川县志》。
清光绪年间,为了纪念东汉时期陈寔在此寓居的历史,“故县”被命名为“古贤里”。
在清末民初,1942年的《耿氏谱碑》中,“古贤里”又被称作“古贤陈”。后来,为了方便记忆,这一名称逐渐简化并固定为“古贤”,并且成为了合法且标准的名称,沿用至今。
古贤村是明朝学者范守己的故乡,至今还有海内外的范氏宗亲前来祭祖
在古贤村,陈、周、范、白、任、耿等多个姓氏的族人和睦相处,这片土地上也孕育了无数英才。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明朝的史学家、天文学家——范守己。
“范守己,名守己、字介儒、号岫云,他本是文官,但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既有文韬,又有武略,所以官至兵部侍郎,晚年再升任太仆卿,总理钦天监,因奉旨主考江南,整肃考风,打破权贵垄断,范守己被后世尊称为‘范学院’,以此来赞赏他的公正无私。”提起先人,耿秀民脸上洋溢着满满的自豪。
耿秀民还提到,范守己在天文领域也有着卓越的成就。
当时历法失度,他亲自列表进行纠正。据相关记载,以往推算立春(打春)的时间,只能精确到日期,而无法确定具体时辰。范守己发现了观测立春时辰的方法,并积累了大量资料,推算出了立春时辰的变化规律,著有《肃皇外史》《御龙子集》《郢yíng垩è集》等作品,为华夏历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浮雕公园范守己《观象授时》浮雕。
“三百多年来,范氏后人由于游学、经商、生活等分散在各地,甚至有的到了国外,可不管他们走到哪里,心里都惦记着老家。2017年清明节那天,来自海内外的范氏宗亲代表都来到了古贤村,在范公守己墓前举行了盛大祭祖立碑仪式,以此表达对先辈的缅怀与敬仰之情。”耿秀民回忆。
范氏宗亲一同到古贤村,在范守己墓前祭拜。
为将家乡的历史保存下来,耿秀民耗时11年编撰村志
作为古贤村的一名退休教师,耿秀民深知,一个乡村的变迁和发展过程应当被记录,这也是激励后人前行的宝贵财富,于是,在2010年退休后,他毅然决定将有关古贤村的历史资料汇集成册。
“要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那时我们古桥镇还没有一本真正的村志,所以我想通过自己的整理、记录做一本我们古贤村的村志。”耿秀民说。
在编撰过程中,耿秀民不仅要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还要走访村里的老一辈人,听他们讲述过去的点点滴滴。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他还多次到市图书馆、档案馆等地查阅资料,亲手将每一条信息、每一个细节都仔细记录下来。
这期间,不仅有村民帮耿秀民提供了许多珍贵的资料,一些退休教师还主动帮助其整理、校对稿件。在大家的帮助下,耿秀民的心愿得以实现。
2017年,耿秀民精心编纂的《古贤那些事儿》出版;2018年,他继续扩充资料,著成《古贤村志》;2021年,耿秀民在《古贤村志》的基础上,进行了更为详尽的完善与修订,最终完成《古贤文史》。
“《古贤文史》的问世,结束了我们古贤村‘有村无志、有村无史’的历史,它重点集录了古贤的历史文化、村落风貌、姓氏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为后人们留下了一部集知识性、可读性和历史连贯性于一体的历史资料。”耿秀民说。
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关注今日长葛视频号!
更多精彩,关注今日长葛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