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赣州入选!

文摘   2024-10-22 22:13   江西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更好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实施,提炼总结和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优秀做法,2024年,财政部会同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山水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遴选工作,在各地推荐申报的基础上,组织评选了18个具有示范引领作用和借鉴意义的案例并向社会公布。其中,于都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经验做法入选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第二批典型案例。

案例介绍:

一、背景情况

于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部,贡江中上游,全县土地“七分半山半分水,一分田园一分路”,属于典型的丘陵山区县,因其特殊地理条件,于都县成为全省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和崩岗侵蚀防治区。全县水土流失面积651.88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2.5%;崩岗4062处,面积17.38平方公里,其中金桥片区内崩岗1412座,面积3.62平方公里,整个崩岗侵蚀区大面积土坎陡立,土壤贫瘠难以利用,生态环境恶劣,被称为典型的“江南沙漠”。片区内受水土流失侵蚀的农田面积高达1090公顷,占到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5%,严重阻碍了于都人民的生产、生活及经济发展。

修复前

修复后

近年来,于都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及修复治理工作,始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在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中,围绕“固好山上土、集净山间水、提升山中林、保护山下田”的目标,以区域内山、水、林、田等存在的生态问题为导向,结合崩岗区紧靠县城所在地的区位优势,做好治山理水文章,成功将“生态疮疤”“流沙岗”变身成集多功能为一体的“崩岗地质公园,城镇后花园”。

二、主要做法

(一)明确功能定位,聚焦重点谋篇布局

坚持规划先行,聚焦“崩岗地质公园,于都城镇后花园”功能定位,加强对自然空间的尊重与利用,着力打造“一心、一轴、三区”的总体布局结构(“一心”即崩岗水土保持示范核心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治理示范样板;“一轴”即梅江贡水组成的水环线,以滨水景观带,营造人水和谐文化长廊;“三区”即水土保持示范推广区、绿色田园观光区、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区)。以崩岗治理为主,囊括山体修复、湿地保育、果林培育等山水林田的修复,有计划地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部署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植被修复与人居环境改善工程,打造崩岗治理科技示范园。通过一系列措施在小流域范围内形成融合山、水、林、田、湖等自然景观,庭院、道路人居景观以及历史文化景观的自然文化公园,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内涵。

(二)做好“水土”文章,系统修复合理利用

围绕“固好山上土、集净山间水、提升山中林、保护山下田”的目标,以山地、水体、农田、村庄为生态载体,通过“养水—理水—宜水—净水”和“固土—肥土—净土”等系统措施,合理保护与利用山水林田资源。以水为主题,养山保水,划定育林区、水源保护区范围,采取封禁管护与补植等措施,防止山体被进一步侵蚀;治坡节水,通过建排水沟渠、挡土墙、沉沙池、护坡、削坡平整等手段减少径流速度,防止土壤冲刷;入村净水,对村庄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建立蓄水区、莲池、生态湿地净化水质,提升水质达标率;并建设水栈道、码头等水景观,打造以湿地保护与科普宣教为主题的生态型主题公园。以土为主题,固土复绿,在崩岗面外沿挖避水沟,塌面进行削坡、建挡土墙,坡面铺设椰丝草毯,撒播多种耐酸性土壤的草籽种植树苗;肥土提质,通过置换客土、增施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等措施,改变项目区土壤理化性质,为植物生长、发展多种农养业创造基本条件;净土去污,加强周边面源污染防治和管控。

修复前

修复后

(三)创新价值转换,保护发展兼容并蓄

通过绿色田园观光区、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区等建设,以“一心”辐射“三区”,用“一轴”串联发展,将生态建设与城市开发相结合,以生态促产业、以旅游促经济,建立发展与保护兼容并蓄的生态修复模式。一是调整种养结构,大力推广水稻、油菜、花生、番薯等基本农作物种植,开发青椒、茄子、菠菜等富硒绿色蔬菜基地,发展肉鸡、肉鸽等多种产业,打响生态农业品牌,打造绿色田园观光区。二是开发山地农业,积极将崩岗治理与农林开发相结合,推广龙头企业租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等土地流转方式,带动了周边黄金村和金桥村建设油茶、脐橙生产基地,把林果业培育成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三是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打造莲池溪谷,修建步道亭台、骑行赛道,加快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构筑“红色+绿色”的旅游新格局。

三、经验启示

(一)“崩岗治理+生态”。打造“一心、一轴、三区”的总体布局结构,实现治理崩岗312座、面积1150亩,封山育林4255亩,种植水杉、湿地松、香樟等50余种树木及荷花、菖蒲、蓑衣草等30余种水生植物,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每年可保水326.5万立方米、保土28.66万吨;有效阻止了山体大片崩坍和泥沙流失,水土流失量减少90%。

(二)“崩岗治理+经济”。以生态促产业、以旅游促经济,建立发展与保护兼容并蓄的生态修复模式。带动周边村建设1000余亩油茶基地和4000余亩脐橙基地,农户认领蔬菜大棚10.46亩。以合作社模式入股发展了年产100万余只肉鸡的养殖业,带动了一批特色农家乐。截至2024年3月底,累计接待旅游者人数221.1万人次,累计收入16.71亿元。

(三)“崩岗治理+科普”。依托“烂山地貌”的震撼“优势”,将部分崩岗保持原貌,用于科普教育,建立崩岗水土保持科普区。依山势修建科普木栈道,从“山脚—山腰—山顶”不同角度展示崩岗山体,让游客直观感受崩岗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进一步提高人们对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水土流失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END


稿件来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科

编       辑:沈艳婷

一  校(审):赖飞强

二  校(审):刘骏琪

三  校(审):李建城

信息投稿邮箱:gzszrzyjxx@163.com




扫描二维码,关注更多自然资源资讯


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注来源。

赣州市自然资源局
赣州市自然资源局对外宣传平台,承担全市自然资源责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自然资源的政策要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