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学院深化“大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推动学院“精准思政”工作,创新“融媒+育人”模式,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寻迹》系列课程(第三季),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现实行动,为青少年构筑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
NO.27——
寻迹 | 寻找布楞沟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
201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布楞沟村,入户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布楞沟,意为“悬崖边”,村如其名,山大坡陡、沟壑纵横,村民吃水困难,要么喝雨水或者盐碱水,要么往返30公里到洮河取水;全村都是又窄又陡的土路,八成以上群众住的是土坯危房……本期“行走的思政课”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了这个深山沟壑里的小村庄。
通过在村史馆观看布楞沟发展纪实专题片,同学们深入了解了布楞沟的昨天。过去的布楞沟村是一片“渴死麻雀摔死蛇”的极度贫苦之地,饱受吃水难、行路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的“六难”之苦。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布楞沟村发展的嘱托。
行走在今天的布楞沟村,3600亩高标准梯田环绕村落,整齐划一的红砖红瓦房坐落山间,56户村民从破败的土坯房统一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居;20多公里长、平展展的水泥路从山梁直抵村头,不仅通到布楞沟村民家门口,还解决了整个布楞沟流域2万多群众的出行难题;地下15公里的自来水管通向每一户村民家里……“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决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成为现实,同学们亲眼看到布楞沟村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有很深的感触。
习近平总书记说:“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都不能少,我们都是携手并进。这体现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也体现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甘肃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越来越好。
在民俗体验区,同学们看到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制品,有手工布鞋,手工擀毡还有刺绣制品等,东乡人民会通过出售这些手工制品获得收入。这里还有以生产东乡族特色美食油馃馃为主的“巾帼车间”,带动村里的妇女一起致富,他们擅长做各种各样的东乡族美食。在政府的帮助下,布楞沟还成立了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规模养殖。现在的布楞沟村民不仅心中有盼头,日子也更有奔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要靠56个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在布楞沟村,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早已变成了现实。在新的起点上,甘肃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时代篇章。
监制/冯天 主编/常鑫
图文/张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