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在社会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了解国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激发挺膺担当,学院深化“大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推动学院“精准思政”工作,创新“融媒+育人”模式,打造了“行走的思政课”《寻迹》系列课程(第三季),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现实行动,为青少年构筑精神基石、夯实人生根基。
NO.26——
寻迹 | 沿着红色足迹 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座让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长征历时之长、行程之远、敌我力量之悬殊、自然环境之恶劣,创造了中外历史的奇迹。支撑这人类壮举的则是同样堪称“世界之最”的伟大精神,它让衣衫褴褛的红军战士跨急流、登雪山、穿草地、突封锁,粉碎了上百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最终实现胜利会师。
今天,“行走的思政课”来到红军长征的会合点会宁,一起探寻长征,感悟长征精神。
1936年9月,中共中央在陕北保安讨论三大主力红军会合的地点时,周恩来认为会宁是陇东重镇和交通枢纽,素有陇秦锁钥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四通八达,适合运动防御作战。此外,会宁民风淳朴,有利于队伍休整,补充给养。毛泽东听到周恩来的提议后高兴地说:“会宁,好地名啊!会宁、会宁,红军会师,中国安宁。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标志着红军战略退却的终结和战略转移的完成,标志着开创陕甘宁苏区新局面战略阶段的开始,并为向民族革命战争实施战略转变作了准备。
同学们走进的长征纪念馆建设于2006年暨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唯一全面反映红军长征历史的纪念馆,共有馆藏文物1300余件,珍贵文物107件。
同学们以兵出瑞金——从失败走向征途,遵义定舵——从幼稚走向成熟,四渡赤水——从被动走向主动,会宁会师——从胜利走向辉煌,探寻了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背后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伟大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参观途中大家发现了馆内陈列的一份党员登记表,这份党员登记表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由此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那个动荡战乱的岁月里,始终有着党的坚强领导,党员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仰。正是凭着这一点,我们的红军才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走向征途。也正是因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红军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
同学们在了解了四渡赤水后才知道毛主席的用兵之神。四渡赤水,让红军长征从被动转为主动,正是毛泽东和党中央始终坚守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立场和初心,不辱使命,不负人民,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大家。
当地的同学看到馆内“魏煜”的照片情不自禁的向我们讲起了家喻户晓的“小红军救魏煜”的故事。1936年10月9日,年仅3岁的魏煜在空袭中被小红军挡在了身下。魏煜成家后,给三个儿子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以此让后辈儿孙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血浓于水的恩情。
同学们看着一件件文物,听到文物背后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不禁感慨:在长征途中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励着他们。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也应该把握好时代机遇,肩负起历史使命。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迷茫的时候想想红军走过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将长征精神根植在我们心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奋勇拼搏走好新时代自己的长征路。
本文来源:党政机关党总支部 马克思主义学院
监制/冯天 主编/常鑫
图文/白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