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州访古,以检察之力守护传承千年文明

政务   2024-12-05 17:57   陕西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唐代著名诗人高适公元753年应哥舒翰的征召为河西节度使幕府掌书记,离长安前去河西节度使治所凉州(今甘肃武威)上任途中,登陇山有感写下了《登陇》五言古诗。

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陇县古称陇州,位于宝鸡市西北,与甘肃相邻,是关中通往西北的主要关隘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陇县千河谷底繁衍生息。春秋时期秦襄公筑千邑,汉初设陇关,故有“关山锁钥”“秦都汉关”之称,陇县是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汉文化播流地之一。陇县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

历史长河中,文物是一种器物,更是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时代,传承着文明。2024年9月1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听取当地周秦时期历史文化介绍,仔细察看何尊、逨盘等珍贵青铜器,了解加强文物保护研究利用等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初冬的陇州,天气异常温暖,阳光带着丝丝暖意。为进一步提升党员干警党性修养,厚植爱国情怀,增强检察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强化新时代检察使命担当,开展好“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陇县检察院干警走进陇县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大家跟随讲解员的脚步,以文物为索引,找寻秦人曾经的峥嵘岁月,探寻陇州的历史发展进程。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展柜中造型精美的器物无不讲述着陇州古老的文明史,记录了陇县历代的发展状况。通过文物背后的故事,讲解员向大家介绍了陇县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和经济发展状况,生动的语言描述与精美文物的相结合,向大家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激发了青年干警对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自豪感。



2024






时空沧桑巨变,这些文物留下最珍贵和闪光的是钻石般的记忆。汧河两岸,先民生息。远古时期,气候温和,河流纵横,草丰林茂,乃先民们理想的繁衍生息地之一。在陇县境内的汧河及其支流两岸的台地上,分布着密集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夨国属地,姬周门户。西周时期,关中平原是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与戎狄势力相邻的陇县地区成为西北门户。在周初施行分封时,这里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姬姓宗族夨仲的封地。汧陇之间,秦风烈烈。在秦人立国之前,主要活动在陇东,戎狄势力环伺周围,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秦人的祖先非子善于养马,被西周孝王封为附庸,正式占据了汧陇地区。从此,秦人开始在汧陇之间立国,扩充地盘,积蓄力量。秦襄公时期,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被赐予岐山以西之地,成为诸侯,正式立国。秦人进入关中以后,建立第一个都城汧邑,秦文公以这里为基地继续向东拓展。关山飞度,大汉雄风。两汉时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关陇通道的地理位置显得更加重要。西汉时期,首次在这里设立陇关,屯军驻守,加强控制。公元前95年,汉武帝巡视萧关,经过回中道时遇雷震,将陇关改称为“大震关”。东汉张衡在《西京赋》中写道:“陇坻之隘,隔阂华戎。”汉军飞渡关山,出击南侵匈奴,保障中原安全,陇县是当时的驻屯要塞。张骞凿空西域,促进东西方交流,陇县成为“丝绸之路”南通道的必经之地。陇州始名,丝路要塞。公元553年,西魏废帝元钦下令,将东秦州更名为“陇州”,治所位于杜阳(今陇县),陇州之名最早由此开始。唐代,在汉大震关以东,设立新的安戎关。当时,丝绸之路进入全盛时期,西域各国的使者和商人奔走于陇州的大通道上。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在陇县唐墓之中,出土大量陶马、陶骆驼、镇墓兽、胡人俑、仕女俑、天王俑、塔式罐等文物。关陇锁钥,三省通衢。宋元明清时期,虽然常有边患内乱发生,但是地处内陆的陇县经济发展迅速,采煤冶铁,开窑烧瓷,酿酒伐木,市场繁荣。同时,这里成为关中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西连甘青,北接宁蒙。北宋“靖康之难”后,南宋将领吴玠和吴璘兄弟在陇关至散关一线抗击金兵。元代,丘处机来到龙山东侧的龙门洞修行,创立道教龙门派;明代,开通咸宜道,翻越陇山进入甘肃,成为往来关陇地区的主要通道。

源远流长的陇县历史与博大精深的陇州文化,是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勤劳诚朴的陇州人民在这片沃土上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陇县历史文化,是珍贵的历史遗存,是我们鉴古知今的动力。走进陇县历史文物长廊,就是经历了一次文化之旅。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而文物就是这本教科书中的璀璨明珠。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和替代的文化资源,必须落实好“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近年来,陇县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和文物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始终保持对文物犯罪的从严惩治态势,先后办理了张某等4人盗掘古墓葬、马某等四人盗掘古脊椎动物化石等12件有影响的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依法批捕14人,提起公诉20人。

2020年10月20日,张某某等四人在陇县东风镇附近,使用 “洛阳铲”、探杆等作案工具挖掘盗洞,从中非法盗得疑似文物若干件。破案后被盗文物已追回并由陇县博物馆保管。经陕西省文物鉴定研究中心鉴定:被盗地点为一处西周时期的墓葬,被盗区域为一处西周时期墓葬群,对于研究西周时期的葬俗、族属等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价值,被盗掘文物均为西周时期文物。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行为既破坏了墓葬的完整性,又严重危害文物安全,使许多文物因失去保护而丧失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利益。为惩治犯罪,保护文物资源,维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陇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要求张某某等四人履行赔偿盗掘古墓葬回填恢复原状等费用并在市级以上新闻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的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该案系宝鸡市检察机关首例文物和文化遗址保护领域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检察长以公益诉讼起诉人的身份依法出庭支持了起诉。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中提出“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为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我们通过做好“知情人”,当好“守护者”和“传播者”,将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和检察工作紧密融合,不断开创四大检察助力文物文化遗产保护新局面。做好“知情人”,亮出“保护盾”。充分发挥一体履职优势,立足辖区文物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特点,以“检察蓝”推动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协调相关文物管理机构及各行政管理机关做好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巡查工作。将文物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和检察“双进”工作相结合,依托“网格+”工作机制,联合网格员收集分析公益诉讼线索,不断扩大破坏文物文化遗产线索来源。探索执法司法与文物保护相结合的专业化机制,从发现线索、移交案件、文物追缴,实现文物安全的全流程法律监督。同时,通过寻访辖区文物文化遗产,全面了解和掌握文物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根源和保护现状,并不断加强对办案人员培训,提升办案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办案能力,为保护文物文化遗产提供有力保障。当好“守护者”,织密“保护网”。坚持全链条打击文物犯罪的办案理念,依托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办公室,加强与公安机关等部门的沟通联系,通过引导侦查取证、案件会商等方式,引导公安机关全面调取文物犯罪案件中的文物情况、破坏情况、获利分赃等方面证据,依法追捕追诉漏罪漏犯,全链条打击文物犯罪团伙,并将文物追缴与案件侦办同步开展,引导公安机关深挖文物去向线索,着力挽回文物损失。同时,积极践行恢复性、协商性司法理念,综合运用刑事追诉、民事公益诉讼、行政公益诉讼等方式追究被告人责任,在被告人认罪基础上,通过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诉请法院判令被告人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赔偿破坏文物修复费用,推动文物保护工作多角度、多维度、立体化开展。当好“传播者”,激发“驱动力。”结合办理的文物犯罪案件,通过普法宣传走田埂、进乡村,向群众宣传讲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和保护文物遗址的有关法律法规,引导、鼓励和支持群众在发现、举报和制止盗卖文物犯罪以及提供破案线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文物保护意识,共筑保护文物的铜墙铁壁。

文化,是一座城市独特的记忆,是城市的根与魂。而这些文化都潜藏在一件件文物中,静静地在博物馆中,等待你去发现。昨天,我们立足检察职能,坚持依法履职、一体履职、综合履职、能动履职,运用法治力量做优做实文物保护工作;今天,我们通过开展“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用心做好“寻访”文章、用力做好“保护”文章、用情做好“传承”文章,“四大检察”齐发力、全体干警共参与,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未来,我们将继续向全社会讲好文物保护检察故事,发挥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以检察之力守护传承千年文明。

文物不是古董,它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汲取前进的力量,最终体现到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不懈奋斗中去,使其在传承与创新中,代代相传,永不褪色。通过对陇州历史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我们深深感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历史责任的重大。实现中国梦,建设新陇州,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莲湖检察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推进检务公开,回应社会关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