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木市中南部秃尾河畔,距神木市区65公里处,它静卧于时光一隅,城墙巍峨,古街幽深,一砖一瓦见证着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传承。古镇锁长城边维,西北望河套,东南连晋陕,是历史上的兵防要塞、商贸重镇,素有“旱码头”之称,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优良的革命传统。它就是高家堡古镇。
高家堡古镇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距今已有585年的历史,是陕北明长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城堡,享有“明代延绥镇三十六营堡之冠”的美誉,与镇川堡、瓦窑堡和安边堡并称陕北四大名堡。古镇东西长431米,南北宽311米,面积约0.12平方公里。现存城墙和三街十六巷,内有瓮城、楼宇、庙庵、红色故居等。2014年被评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系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作为建堡较早的边关重镇,高家堡历代都有重兵把守,战事不断。据《延绥镇志》记载,明朝时高家堡驻军达1584人,配骡马驼千余匹。随着历史的演变,高家堡从最初的军事重镇逐步演变为蒙、满、汉商贸集散地,成为远近闻名的“旱码头”。古镇轮廓清晰,设有马面、角楼、城门等,东南西门各建瓮城,城中央以鼓楼为中心,三街十六巷各具特色。南大街明清建筑鳞次栉比,讲述着商贸重镇的繁华,曾有民谚形容:“十六座盐铺半座城,笸箩抬着元宝挤烂门”;西大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铭刻着知青岁月的浓浓记忆;东大街保留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商铺,承载着乡镇集市的火热,火判官、九曲灯游会、秧歌、剪纸、面花等传统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诉说着百姓的烟火寻常。高家堡钟灵毓秀,曾涌现出了刘文蔚、史仙舟、张秀山等一大批革命先驱,为神府人民武装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神府煤田的开发,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全市经济中心北移,特别是1987年新榆府公路建成通车后,高家堡不再是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但是历史并未忘却这片土地。2012年,距古镇东3.5公里的石峁遗址石破天惊。2014年以来,《平凡的世界》等影视剧的拍摄,让古镇重回往日的繁华。近年来,随着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大投入,古镇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高家堡文化旅游产业蒸蒸日上。
2022年9月,神木市检察院就发现高家堡古镇存在部分建筑损毁、现代铝材装修及个别商铺使用现代化商业牌匾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古镇历史风貌,遂向相关行政机关宣告送达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履职。
自检察建议送达以来,各行政机关积极协同履职,认真落实责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先后投资2260余万元,修缮破损民居3400余平方米,昔日维修屋顶的现代铝材已经替换为符合古镇风貌的青瓦,遮挡建筑立面的现代化商业牌匾已经拆除,修缮后的古镇建筑保持了历史高度、体量、外观形象及色彩。如今的高家堡古镇,古城墙包砌威严,城内建筑古朴典雅,居民建筑群四合院、前庭大院、楼院等建构精巧,错落有致,雕梁画栋,翘角飞檐,尽显历史的积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此外,为推动长效治理,神木市检察院在高家堡镇设立了公益诉讼示范基地;神木市住建局出台了《神木市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方案》;神木市文旅局出台了《神木市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神木市政府牵头签订了《文物安全工作责任书》,形成了县政府、镇政府、文旅局和文保员的四级网格化管理格局,夯实了各级主体责任,落实了历史文物保护长效机制。
来源:陕西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