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寻保传”】⑬ 万年丰乐 安宁康泰

政务   2024-12-12 17:56   陕西  

在大巴山深处,有这样一个地方,他被誉为“秦巴明珠”,是中国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因汉江一泓清水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以最生态、最自然、最宜居的姿态静静地矗立于中国版图最中心。这里还是汉文化的发源地和丝绸之路的源点区,有着丰富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出土了“鎏金铜蚕”,被称为金蚕之乡、丝路之源;培育了鬼谷子文化、“三沈”文化;形成陕西省第二大剧种“汉调二黄”,走出了革命先驱廖乾五……这里就是陕南安康。


有一种祝福是

“幸福安康”


安康地处秦巴腹地、汉水之滨,早在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而得名安康。




早在新石器时代,安康就已经有人类部落存在。商周时期,安康处于巴、蜀、庸、楚、秦各国文化交汇之地,庸国封地,史称“上庸”。 从地域上,安康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在与外界长期的融合和扬弃中,逐渐形成了复杂多元的地域文化,既集“东西荟萃”“南北交融”,又富“巴风楚韵”“秦习蜀俗”,包含着“质直好义、开明包容、尊祖重孝”等人文特征,是安康独有的“精神胎记”和“传承基因”。


盈盈汉江水,楚楚画中人。安康是生态之城,“一江清水供京津”是安康人民肩负的历史使命;是宜居之城,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和中原文化赋予了安康多元、包容的城市个性;是宜游之城,石泉、白河古街、岚皋南宫古刹、平利战国楚城墙……是安康给游客准备的一份独特的“见面礼”。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到安康考察时寄语“平安顺利、幸福安康”。


有一份责任是

“寻访保护”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显著标识,也是巩固民族记忆、凝聚民族力量、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承载。


位于安康市汉滨区境内的天柱山是安康市四大名山之一,山上的白云寺创建于唐麟2年(664年),是陕南佛教圣地四大丛林之一,也是安康八景之一,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月27日,安康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惠生带队到白云寺进行寻访,发现雕刻着安康发展历史兴衰的元、明、清三个朝代碑刻四处散落,有的暴露在室外遭受风吹雨打,有的字体脱落,破损严重,亟需采取抢救措施,刘惠生当即要求市区两级院一体履职,通过启动检察公益诉讼程序督促进行抢救性保护。


“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部署后,安康市检察机关闻令而动、迅速响应,推开了“保护安康非遗”“保护古城陵墓”“保护秦巴根脉”等三个“小专项”,并统筹全市检察办案力量组建了3个特色办案团队,通过对安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墓葬、历史文化街区及传统村落进行针对性寻访、保护和传承,以“小切口”推动“大专项”在安康落细落实。


有一份期待是

“传承光大”


“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要在我们与文物之间实现心灵的交流,在传统与现在的对话中形成新的生命感悟,焕发新的生命光彩。


“县城南面汉江流,江涨开成南雍州。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绿水洲。”安康市汉阴县是闻名遐迩的书法之乡,孟浩然曾为其题诗《登安阳楼》,走出了沈士远、沈尹默、沈兼士三位享誉全国的国学大师,是开国将军何振亚组建“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所在地。




11月20日,省检察院政治部与安康、汉阴两级检察院干警到汉阴县沈氏家训馆、三沈纪念馆、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纪念碑等点位开展寻访活动,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汲取养分,赓续历史文脉,传承红色基因,砥砺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志气、骨气、底气。


“寻访保护历史文物不是把它们‘收藏’‘冷冻’‘封存’起来,而是要在保护的基础上传承好、利用好,让它们更好地‘活’起来、‘火’起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群众。”汉阴县检察院干警李甜对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的重要意义有自己的认识。


历史文化的寻访保护传承要“发乎内而形于外”,只有真正理解了、热爱了,才能铭刻于心、表迹于形。安康市检察院干警郑飞介绍,“连日来,安康市检察机关紧锣密鼓对后柳老街等2处历史文化街区,黄家坝村等8处中国传统村落,刘家营遗址、瓦房店会馆群、太子坟坡唐墓、许家台宋墓等35处国保、省保文物单位,汉调二黄、紫阳民歌等4项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寻访,摸排线索14件,立案9件,制发检察建议8件,同时对之前办理的督促保护兴贤塔、牛蹄岭战斗遗址等案件进行了‘回头看’。”


加强对文物和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和传承,安康市检察机关蓄势待发。


来源:陕西检察

莲湖检察
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推进检务公开,回应社会关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