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上,江南大学的学生代表以《公益志愿时长达标,叫停了多少大学生?》为题进行闪电发言,再一次引发了公益行业乃至媒体的关注和热议。
教育部门和众多学校将志愿服务时长设定为硬性指标,未达标的学生会在毕业、评优、入团入党等方面受到影响。例如,教育部将志愿服务纳入高中生的必修课程,占2个劳动学分,需要学生在高中三年内完成不少于40小时的志愿服务,还有诸如入团要求必须满足20小时志愿服务时长等要求。
长期以来,社会上一直有各种声音,质疑这种强制要求是否偏离了公益和志愿服务的初衷和本质,甚至还出现了“国外志愿服务都是自愿参与,没有强制要求”等经不起考查和推敲的说法,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健康文化的推广和普及。
一、所谓的“国外志愿服务都是自愿参与,没有强制要求”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例如,德国可以通过服志愿服务役的方式来替代服兵役,韩国和新加坡也都出台了类似的规定和激励措施。之前我曾在《韩国运动员兵役特例下的志愿服务风波》一文中提及,韩国足球运动员金镇冶因提交虚假的代替服兵役的志愿服务活动确认书而备受争议。韩国为了平衡国防义务和运动员的职业生涯,设立了体育艺术人员兵役特例制度,允许在体育或艺术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个体通过替代服役的方式来履行兵役义务。具体要求包括4周的基础军事训练和在体育领域进行34个月总计544小时的志愿服务。新加坡则通过由总理为志愿者颁发“公共服务勋章”的方式激励民众开展志愿服务。这表明,以行政化动员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已经成为国际惯例。
二、受“全人教育”理念影响,志愿服务在很多国家都被视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留学申请时常需要提供志愿服务记录、证明或者奖励情况介绍,这其实与我们现在采取的方式很类似,也是通过强制要求和激励引导的方式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因此,将志愿服务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这一做法,符合国际通用方式。
三、在我国,志愿服务作为入党入团的要求正在被组织系统逐步纳入。作为先进性代表,党团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把志愿服务作为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群团组织、国有企业、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组织动员优势,支持和组织所属党员和团员参与志愿服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辐射影响更多人参与志愿服务。
在志愿服务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行政化和社会化动员相结合的方式被证明是非常合理和有效的,能够让志愿服务快速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有效推动了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因此,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中的“健全特色鲜明的志愿文化体系”的要求,推动社会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做好志愿文化引导,厚植志愿文化基础,加强志愿文化宣讲,良好的志愿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事业实现健康和高质量发展的必备基础。
当然,目前确实存在志愿服务岗位不足、难以满足大中小学生需求等现实问题,供需不平衡给社会上一些“非正常”解决途径提供了可乘之机,不合规的方式才是导致负面舆情的关键所在,但这些主要原因是志愿服务供给体系不足。因此更需要我们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和深刻内涵,保证志愿服务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作者:
王忠平 | 和众泽益创始人、志鲲基金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分享,点赞,在看;助力志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