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教育评价联盟成立签约仪式
参加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
中国西部职业教育评估平台签约仪式
2024年重庆市学前教育质量监测
千帆一道带风轻,奋楫逐浪天地宽。
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是教育体制改革的“牛鼻子”。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秉奋斗之志、乘奋进之势、聚奋发之力,2024年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迎来建院15周年。
15年间,全国各类教育评估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始终勇立改革潮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发展理念,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一系列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重庆实践,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牵引作用,破解教育重点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已茁壮成长为中国教育评价机构的重要一员。教育评估研究成果稳步实现品牌化、数字化、服务化、国际化,为新时代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可喜成绩。
持续奋斗 提升教育评价新实力
2009年,为满足西部地区教育评估与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需要,重庆市教育评估院肩负集教育评估、质量监测与认证“三合一”的重要使命而成立。这也是西部第一家、全国第三家成立的省级教育评估机构。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管办评分离”的要求。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摸着石头过河”,乘着中国教育从大到强的发展东风,实现了自身的华彩成长。
在历届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办院实力节节攀升,现已建成覆盖全学段、立体化、智能化的教育评估监测体系,位列全国教育评价专业机构第一方阵,成为教育部首批教育评价改革研究基地共建单位、教育部首批具有师范类专业认证资质的认证机构,是国家标准委批准的中国首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教育部委托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监测的评估机构、重庆市批准的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全院奋发有为,所研发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模型”在全国运用,10多项资政成果被教育部采纳;“建立智能系统,创新学生评价”改革经验案例入选教育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典型案例汇编》;研制的《教育评估规程》(DB50/T852-2018)、《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规程》(DB50/T1623-2024)两项地方标准经国家标准委备案公告实施;先后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先后为北京、广东、浙江等21个省市部分地区提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服务,完成80余万份监测报告;为湖南、广西、西藏、贵州等10余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供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服务。受教育部委托,先后对450多家高校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和备案中心开展绩效考核;对内地与港澳姊妹学校和高校师生交流万人计划等一系列教育重大政策实施评估;承接教育综合改革重大委托课题、职业教育评估标准研发等项目10余项。
近年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积极开展国内国际合作,提供教育评价公共产品。与西部11个省市联合发起建立西部职业教育评价平台,构建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与香港教育评议会、澳门中华教育会共同发起成立华夏教育评价联盟(HEEA),并将其建设纳入渝港高层会晤暨渝港合作机制之中,在深圳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办事处。联合玻利维亚奥鲁罗技术大学、伊朗亚兹德大学、罗马尼亚苏恰瓦斯特凡大公大学、缅甸仰光外国语大学、泰国工商大学、菲律宾莱康大学等6家国外高校机构,发起新建“一带一路”教育评价联盟(BREEC)。与经合组织(OECD)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为期3年的国际学校评价监测项目(PISA for schools)。与芬兰、爱尔兰、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境)外教育监测评估机构和相关高校建立了友好交流机制。于2022年、2024年举办“(重庆)教育评价国际会议”,打造国际教育评价交流分享平台,国内外10余万人同时线上线下参会。
与此同时,全院教育评价改革经验走向世界舞台。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俄罗斯教育科学院共同主办的“2022中俄教育科学论坛”上,以及在教育部组织举办的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平行论坛上,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受邀分享教育评价改革的经验。重庆成为全国“信息技术支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7个“整省”纳入试点的重点省市,改革经验在“2023全球智慧教育大会”进行交流,在“第六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向全国展示。
汇聚力量 健全教育评价新体系
面对时代发展,教育评估机构如何依托专业优势,汇聚各方智慧与力量,推动教育评价体系的健全与完善,已成为摆在其面前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时代课题。面对这一挑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卓越的执行力,以及不懈的探索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建院15年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始终坚守“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产出导向”相统一的原则,不断从“做项目”向“做体系”转变,持续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整合优化教育评价资源,为教育强市乃至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贡献坚实力量。
在价值体系重构方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以“评价育人、美好未来”为办院理念,将院训更新为“尺正明信、和合共生”。同时,明确了“评价引领教育、服务赋能教育、创造发展教育”的功能定位,以及“中国味、世界范、评估质、美好态、现代感”的形象追求。在行动准则方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坚持“判断价值求真、促成价值求善、创生价值求美”,以严谨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评价平台体系,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将教育评价的多元主体、资源、实践等有机集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平台体系。其中,“一核多中心”的组织平台尤为亮眼。以全院为核心,将其打造成为教育专业评价的核心机构,并按照教育专业引领机构、教育咨政机构、教育评价研发机构、重大评估监测项目牵头机构的定位来建设。同时,广泛吸纳区县、高校和社会评估机构作为合作方,支持其发展,使其成为分中心,有效破解教育评估机构“小马拉大车”的困境。
在多方协同研发平台上,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通过“标准、工具、数据、技术、流程、制度、报告”入库的方式,广泛采集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组织关于教育评价研发的成果,为教育评价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还构建教育评价成果集成平台,出版《新时代教育评估监测文库》,推出教育评价研究系列研究成果,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有力支撑。
在健全教育评价项目体系方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系统梳理各类教育评价项目,形成“质量监测全覆盖、教育评估抓重点、认证评价促卓越”的金字塔式教育评价项目体系。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再到高等教育,每一个层级都设有相应的评价项目,确保教育评价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为完善全链条教育评价服务体系,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建立“院—区域—学校”协作体系,完善评价改革指导链条。每一个评估监测项目都形成“培育指导—评测认证—结果应用—整改提升—成果推广”的全链条服务,推动与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同时与市内高校建立紧密的沟通渠道,支持参与教育评价一级学科、国别与区域教育研究等学科建设,为教育评价的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贡献重要力量。
在探索评价改革组织协同体系方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按照“基地办+试点区校+联盟”的架构,征集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校,并与多个区县教委签署教育评价改革基地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共同开展教育评价改革研究探索。同时不断完善多层次教育评价联盟,垂直整合重庆第三方教育评价联盟、西部职业教育评价平台、华夏教育评价联盟以及“一带一路”教育评价联盟(BREEC)等,助力和支持跨区域评价改革,为推动教育评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贡献重要力量。
培育品牌 打造教育评价新标杆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以开拓者的姿态,积极探索教育评价的新路径。基于国际四代教育评价的深厚底蕴,全院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第五代教育评价理论,并自主建设第五代教育评价实验室。在这里,一个个富有时代特征、契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育评价品牌应运而生,并不断迭代升级,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新力。
为破解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创新能力不够等难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构建学生可持续发展力评价体系,精心研制评价标准,开发评价工具,优化评价平台,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教育质量监测等重大项目整合其中,持续打造学生可持续发展力评价品牌。这一举措不仅推动学生评价从“德智体美劳横向拓展”向“面向未来人生和社会纵向可持续发展”延伸,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新活力。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狠抓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评价指南的落地实施,研发《中小学幼儿园素质教育实施标准》和《中小学幼儿园素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指南》(工作手册),从制度层面推动中小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为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同样展现出不凡的创新力,将OBE(成果导向)理念中国化、职教化,构建“要素统合、多元互认、创生价值”的认证理念,并建立完善的认证工作体系。实施职业教育院校、专业、课程、学生技能四级认证,为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撑。截至目前,全院的职业教育质量国际认证服务已经走出国门,为泰国、老挝、斯里兰卡、乌干达等多个国家提供了专业认证服务。认证案例和经验在2023年全国评估机构现场会、2024年重庆职业教育国际认证会议等重要会议上交流,赢得了广泛赞誉。
在教师发展领域,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推出强师教育评价服务,健全了师范院校专业、课程、学生技能多层次认证体系,深入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服务,并研发“师范生技能综合测试平台”,为高校及专业全面诊断人才培养自主能力提供改进依据,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有力支持。同时,还发布中小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指南,开发多样化的测评工具,实施中小学教师赋能评价,为学校提供个性化的教师评价服务。
数字转型 点燃教育评价新引擎
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近年来,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紧密围绕“教育评价能级提升”这一核心主题,加速推进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引擎,引领教育评价实现迭代升级,促进评价在育人、服务、实施等方面的深度融入与革新。
在夯实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基础方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精心构建教育评价数字体系,创新性地搭建起“1+1+1+N”的数字教育评价体系架构,即1套基础设施平台、1个数据基座、1个支撑平台及N个业务应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教育评价大脑的建设,全力打造“教育评价脑”人工智能中枢平台,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度分析与整合,实现对教育评价行为、过程及结果的即时洞察、精准指导、高效管理与灵活调控。同时,加快多源数据的融合步伐,对全院范围内的8个部门、22个系统、4514张数据表及38T的数据资产进行全面盘点与梳理,并初步完成数据表的编目与规范文件的制定。此外,还倾力建设了集专家库、标准库、策略库、工具库、数据库、知识库于一体的教育评价资源库,收录汇聚80余个评价相关标准文本、近万名专家库成员、10万余个工具指标及3万余篇各省市教育政策文献,全方位、多层次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评价资源库。
在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评价方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积极开展数据分析算法与技术的研究,初步构建起涵盖IRT量尺分数合成、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灰色关联法等多种方法在内的教育评价统计核心算法库,为教育评价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打造智慧教育评价服务新生态方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对现有的评价服务体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重构,实现教育评价标准、技术工具、平台及服务等全要素、全链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大规模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监测学科多达36科次,累计监测学校4138所,涉及学生25.4万人、教师35.7万人、家长25.4万人,实现了41个区县的全覆盖。同时,对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涵盖近440万名学生、30万名教师、3915所学校、800万余家长及3000余家实习企业的数据。此外,还建设动态化、可调整的教师评价体系,在全市100所学校进行试点,涉及教师2万余名,通过深入挖掘与研判数据价值,为教师评价绘制了精准画像。与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携手共建“国外教育评价库”,有力推动教育评价资源的共建共享。
在建设高水平教育评价数字化人才队伍方面,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已初步构建起首席专家、国家级专家、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的人才梯度体系,逐步推动建成涵盖国内外各学段不同领域的专家库。通过举办教育评价领军人才培训、全体干部职工综合能力提升研修培训、围绕“AI”主题的读书分享活动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专题讲座等多种举措,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教育评价人才队伍的数字化素养与综合能力,为教育评价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能。
守正出新 巧绘教育评价新蓝图
教育评价,作为衡量教育成效、引领教育方向的标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系到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能否顺利实现。在这一背景下,教育评价机构以其专业的视角与深厚的底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支撑角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要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组织与机构,为教育评价机构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在这一宏伟目标的引领下,矢志不渝地朝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评价机构这一目标奋力迈进。在今年5月召开的2024年(重庆)教育评价国际会议开幕式上,重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对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的工作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全院始终坚守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勇立潮头推进教育评价数字化转型,成功构建了教育评价的国际化开放格局,取得了具有深远影响的评价改革成果。会议发布环节,重庆市教育评估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发布历经2年精心研究的重要成果——《全球教育评价研究报告(2019—2023)》。
教育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而评价正是推动重塑的关键力量。如何用好这一关键力量,是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使命所在。从全球视野来看,教育评价研究正呈现出“全域扩展、在地平衡”的鲜明特征,学生评价从单一的“增长”关注转向更为全面的“成长”关怀,教师评价则从传统的“专业”视角迈向了更加宽广的“职业”范畴,学校评价从过去的“投入”导向转变为如今的“产出”导向,整个评价体系也在从“规训”为主向“赋能”为主转变。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不负历史重托,在新的教育评价改革浪潮中勇立潮头,积极探索构建更加科学、公正、全面的评价体系,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市教育评估院正以更加高远的站位、更加前瞻的理念、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有力的举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踔厉奋发的姿态、砥砺前行的精神,持续谱写教育评价专业机构赋能教育优质发展的新篇章,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贡献力量。
来源丨光明日报
记者丨李永梅 刘斌 唐诗
声明丨“重庆教育”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认为内容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更正或删除。
往期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