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后会无期》的电影中有这么一句台词:“从小听了很多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乍一听这句台词太有文艺范了,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产生共鸣,联想到自己一地鸡毛的人生…
可是生活经不住推敲,你再细琢磨,那些大道理都是从别人嘴里说出来的,传到你耳朵里已经是二手经验了,你自己有没有总结出一手的经验来呢?
我相信你一定会愣在原地,然后呆若木鸡,这…好像确实没有!
先给说一个公式吧,叫自我掌控公式:
自我掌控=思想~情绪~作用力
思想会影响到情绪,然后情绪起起伏伏的运动又会影响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面…
最终你会发现“思想”才是最根本,也就是说,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早就根植于你思想中的“念力设定”中了。
你的信念,就是我们所说的“念力设定”早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你整个人生…
一个人的心灵当中充满着许许多多的想法,这些想法构成了你的“信念”,我们把信念分成四类:
第一类,大部分都属于教条,充满控制性的信念。其目的——就是希望自己是对的。
第二类,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想法。目的——想要你顺服,希望你采取合理化的行动。
第三类,所谓的科学,充满了事实和证据。目的——提出证据来。
第四类,充满企图的创造。目的——创造。
第一类,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者、某一个领袖在给你们布道的时候,他们讲的都是一个观点,观点一定是对的吗?
肯定不一定是对的!
因为你站在不同的角度讲,就会有不同的观点。但是观点一旦被说出来,其目的是为了让别人相信。
“Believe”,中的“lieve”是舒服、愉悦、没有挫折,所以如果你想让别人相信,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别人感觉舒服一点!
如果看到一个人总是迟到,你不耐烦的说道:“你怎么每次都迟到,你这个人有劣根性!”别人就会很不开心,在心理上远离你。
如果你这么说:“其实你今天迟到一点没关系,谁没有点事呢” 是不是就感觉很舒服?关系立马升温。
所以有些人就想让你舒服,只有舒服,你才可以接受他或者他的的观点。
第二类,我们认为的那些所谓根深蒂固、习以为常道的想法,比如我们用杯子喝水,那杯子就是杯子,小时候就被灌输进来了,小时候这些信念、这些想法就被灌输到你的心灵当中了。
当然还有认知方面的共识,比如我们都要爱国、都要孝顺父母,这些都是你认为非常合理的,因为从小这些想法,就被放进你的思维架构。
它的目的是让你顺服,而且让你采取合理化的行动,如果你违反了,那对不起你会受到它的惩罚!
信念继续发展会有第三类,就是所谓的科学,充满了事实和证据;科学来自于反证法,我有一万个例子证明它是对的的,只要有一个例子证明它是错的,那它就是错的!
其实科学目前来说是最靠谱的,但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比如大家以前都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心说;后来大家又渐渐相信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日心说;现在你再问:“宇宙的中心在哪?”
他如果特别靠谱的回答你的话,他会说三个字:“不知道”。
所以,即使是科学也只是暂时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假设。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第四类,你有没有发现前面三类信念也满足一个叫“因果律”的东西,咱们这个宇宙最根本的法则都不是“熵增定律”,而是“因果律”,因为有原因才会有结果。一个事情它发生了肯定有造成这个事情发生的原因,这叫“因果律”。
所有的科学家、所有的宗教、学者、所有的哲学家,几乎所有人都相信的——因果定律。
如果你所有的东西都是靠着过去某些人、某些习以为常的事情、或者某些科学的证据来证明的话,无异于咱们总是看着“后视镜”开车,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我们用未来证明。
什么叫“用未来来证明”?就是我们先相信某一个观点,未来会有更多的事实来证明我们这个观点是正确的!
比如你说:“我相信我运气一直很好”
持有第一类想法的人他会说:“谁说的,谁说你运气好的?”他希望找一个权威来证明你运气好。
持有第二类想法:“怎么可能,凭什么就你运气好,别人运气不好,为什么全世界那么多人,运气好就落到你头上?”
持有第三类想法的人,他会说:“你运气好,那你证明一下啊,你中过几次奖啊,你得到过哪些东西…?”
那如果我们用第四种想法,是可以充满企图的去创造任何东西,你可以说:“没关系啊,我就是运气好啊!”
那他说:“怎么证明呢?”
你说:“未来会证明”。
我们把这种信念称为“先验的信念”,这是一种哲学方法,先相信某个东西,然后你的注意力、你的生命能量会源源不断的放在那上面,你会知道哪些对你是有帮助的,哪些对你是有阻碍的。
只要你持续的去相信,你的小助手会在旁边悄悄给你指路:“来,你的目标在这边,你相信的东西在这边!”
你会自然而然离你相信的东西越来越近!
所以“相信”是你拥有的,最伟大的英雄能力,因为你相信,所以你实现!记住:永远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祝你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