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这么一种现象,有人对你主动示好,或者主动提供价值啊,你出于礼貌或是善良的本性,非得回应别人,好像不回应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这样一来一去就会产生量子纠缠,那如果人家提供的价值不是你想要的呢,还一味回应吗?
以前我们被教育必须要有礼貌,是没错!但前提你不能太委屈自己,女子被教育三从四德,甚至吃饭都不能上饭桌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但还是在很多女性身上依然保持着那份顺从,顺从一方面是有教养的体现,但另一方面是内在胆怯害怕、不自信。
为什么不自信?
因为在从前,女人必须靠男人才能生存,想想看你若让她踩着一双小脚,去哪儿讨生活去?所以只能低声下气,委曲求全、任劳任怨…讨好着丈夫以及公婆。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于《论语·庸也》篇,意思是如果质朴多过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就比如一个女子举止看起来粗野了些,就会让人心生不悦,然后扔下一句“没教养”。
那文采超过了质朴呢,又难免流于虚浮,会让人忍不住想送她一句:“咱能不能接点地气?”
所以最后发现,只有文采和质朴完美的结合到一块,才会诞生出极好的品质。
古人常会提到“君子”,就是因为“君子”代表的是一种理想人格,所以古人常把“君子”,当成是最高规范。
做人一定要保留自己的三分性格、七分文饰。框架坚固,才会让人知道你的边界在哪里,如果没有边界,那碰到不安份的人,该如何应对?前提不轻易得罪人,即使得罪,也会有理有据的表达出来,让人心生敬畏。
岁数越大,你越会发现一件事:你温和没有框架的话,别人非但不会尊重你,反而得寸进尺,而且并不会考虑你的感受,大家都在证明自己的价值呢,哪会考虑你的感受,可是如果你不想跟别人走的太近,那就把框架立起来,要不然一旦量子纠缠,后果不堪设想!
那如果有人问,我这样凶巴巴的活着有什么意思,跟任何人都保持边界还交什么朋友?
其实你朋友不需要很多,几个知心的足够了,剩下的时间用来充实自己,别总是希望别人对你好,非常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得肯定,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
那怎样获得自信呢?
孔子说过做人三件套:“知、仁、勇”。
翻译成现代语就是:“智慧、仁爱、勇敢”。
什么是“知”?
孔子是这么总结的:“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行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行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翻译成现代语就是:“有些人生来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是在遇到困难后去学习,才知道这些道理。虽然人们掌握这些道理有先有后,但是到了真正知道这些道理,他们又都是一样的了。
有些人心安理得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是看到了它的益处才去实行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勉强去实行这些道理。虽然人们实行这些道理有差别,但是当他们获得成功的时候,却都是一样了。”
也就是说,你得先明白事啊,那才是“知”,你是两眼茫然的看向别人好呢,还是流露出智慧的光茫比较好?
有了智慧,你的仁爱和勇敢才会是有的放矢,否则要嘛太狂妄、要嘛太拘泥,所以要“文”、“质”相得益彰才行。
对别人宽容是对的,因为仁爱为本;对自己要求高,那也是正确的抉择,因为这也是勇敢的表现之一,你做对了选择!才不会像浮萍一样随波逐流,人只有立下目标才会看清方向!
有了“知”还要配合行动
王阳明也说过“知行合一”,居然追本溯源是在儒家学说里面,《中庸》是孔子孙子子思所作,是孔门的心法!同时这也是我们立足于世的心法,所有的高能量智慧,都来源于经典,能聆听到经典,也是因缘际会!我们不要枉费圣人的谆谆教导,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哦!
有句话说的好:你只管对自己负责,别人自有他们的路要走。同时也送大家一句话——“物来则应,物去不留,安住当下,无弃无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