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某,国家医用耗材联采办主任,他的重大贡献是把当时1.3万元的心脏支架直接砍到700块。2024年,阿司匹林集采价格三分多钱,他发朋友圈:万物皆有降幅,该几分钱就应该卖几分钱。发完朋友圈,没过几天,他就被带走调查了。
讲这两个例子,我要说的是,尽管集采价格如此之低,仍有寻租空间,有些药企想尽办法也要进入集采目录,要说真的赚不到钱,我是不相信的。
再次,药品的质量。
药品质量不仅医生关心,患者更关心,再便宜没效果也不行,毕竟人命关天。
这就不得不提药品的一致性评价。
这个我不懂,搜了搜,药品的一致性评价包括三个维度。
一是药学等效,看其化学成分的浓度与原研药是否在误差允许范围之内。
二是生物等效,看一定时间后血液中的药物有效成分是不是在允许范围之内。
三是临床等效,看仿制药用在病人身上效果和原研药是不是一样。
我的理解,做到了药学等效、生物等效,算合格,做到了临床等效,算优秀。
我估计,只是我估计啊,很多集采的仿制药,可能只达到了合格水平。
最后,质量控制。
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这么便宜的药质量能得到保障吗?
老百姓的担心并不多余,我们无法相信所有药企都会自发地进行质量控制,质量控制也需要成本啊,尤其是利润不高的情况下。
质量必须要监管。
由于现行的一致性评价缺乏临床等效性研究,仿制药合格是合格了,但能将合格视作质量保证吗?需不需要更高要求的行业标准和企业内控标准呢?
而且,现行的一致性评价还有漏洞,在部分地区,药企通过一致性评价后,若想把高价辅料更换为低价辅料,在省级药监部门备案即可,不需要重新做生物等效性试验。
由此带来的结果,通过一致性评价后换辅料,似乎大有可为。
当然,如果医保的初衷就是合格,就是60分万岁,不追求优秀,不追求90分甚至100分,那的确可以了。
有人很忧虑,忧虑医保只管控费,至于完成集采用量的难度,那是医院的事,至于质量,那是药品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事,至于效果,至于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至于医患纠纷,那是病人的事、医生的事。
这样的忧虑也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