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医生回答:“尿激酶是用来溶栓治疗的。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如果中心静脉导管出现不通畅的情况,导致血流量不足,无法满足透析治疗需求时,考虑导管内可能形成了血栓,这种情况下就会使用尿激酶进行治疗。”
“盐酸普拉克索用于治疗不宁腿综合征。”
工作人员追问,盐酸普拉克索不是治疗帕金森病吗?药品说明书上有不宁腿综合征的适应症吗?”
项医生解释,“说明书上确实有这个适应症。”
工作人员详细做了记录。
几天后检查结果让项医生大为震惊:医保不再对尿激酶和盐酸普拉克索予以报销,而且,过去三年内这两种药物产生的医保费用,要全部上缴。
说实话,我也有点儿懵,突然改变政策,用今天的规定倒扣前三年的医保费用,这样,有些不合常理啊!
当然,我是偶然看了项医生的公众号,很难确认是否是事实,或许是项医生理解错了也未可知,要是真的,那,无疑缺失了客观与公平。
任何政策都应该具有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政策稳定性为行为主体提供了持续且可靠的行为准则。以医保政策为例,若医保报销范围、规则等频繁变动,不仅医院茫然失措,病人也难以理解和接受,昨天还能报销的项目,明天就不能报销了,医生要花费极大的精力和口舌去解释、去沟通,不仅造成成本和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影响医保的公信力。
政策不是不能变,而是不能经常改变。
政策的可预测性是说行为主体对政策的走向和调整趋势是可以预期的,所谓平稳过渡即为此意。行为主体最怕政策说变就变,毫无征兆的变动意味着没时间准备,很容易打乱行为主体的节奏。
政策不是不能变,而是不能突然改变。
如果某些药物被踢出医保报销目录还算是政策的正常变化,那用今天的规定倒查三年,倒扣过去三年的医保费用,这种追溯性的政策执行显然是不合理的。
俗话说“有言在先”、“勿谓言之不预也”,意思是规定要提早告知,不能要求以前就执行现在的规定。你可以看到政府部门几乎所有政策都是“即日执行”,从没有用今天的规定查昨天的问题。
因为昨天你没有规定啊!
不仅昨天你没有规定,你昨天还按正常额度给病人报销,说明昨天这两个药还在你的报销目录里啊!
今天规定不能报了,昨天的报销就错了吗?过去三年的报销就都错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