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
【持犯篇】第五课 不妄语戒12
弘一法师 遗著 良因法师 导读
本书是根据弘一大师所编辑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糅合而成,《在家备览》可说是弘一大师一生学戒、弘戒的结晶。由于年代久远,流传下来的律藏典籍难免有错误脱落,因此大师费了一生的功夫,来整理律藏,尤其是道宣律祖所著的南山三大部,这是南山宗的根本论典。之后,大师在晚年更摘取三大部思想的核心,糅合成《南山律在家备览》。因此可以说,这是大师数十年学戒的心得,实为大师一生智慧的结晶!
第五课 不妄语戒12
第二个“或虽是时,以随衰恼,无利益故。”“是时”就是说没有非时的情况,但是“随衰恼”,随顺于让双方不快乐的语言。比如说,别人跟他举罪的时候说,某某人啊,你有什么过失。这个人明明知道在跟他说话,却就故意要气对方,就说:“你在跟谁说话呀?说什么事情?”跟他再重讲一遍的时候还在问:“你在说谁啊?什么事啊?”就这样故意调皮捣蛋,让对方起烦恼。“无利益”,虽然是时,但是随顺于衰恼那也不行,这样子讲的话也叫做绮语。
第三个“虽复利益,以言无本,义理不次,皆名绮语。”虽然有利益众生的心,但是言语无本,“本”就是依据。讲的话没有师长教授的传承,也没有经典的依据,完全是个人的体会,叫做“无本之学”,也是绮语。那这样看起来,现在的佛教徒绮语还真是不少。我感觉网络上的那些讲法,按这个定义来说都是绮语,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一种很有创意的说法,但是跟经典所说不相应,这是“无本”。
或者“义理不次”,没有按照应有的次序、常轨,在教授众生的时候,没有按照众生能够接受的次第,就直接教授。比如说这个人根本不是能接受圆顿法门的根性,你没有辨别根基就跟他讲圆顿法门,这叫绮语。
古代的高僧大德乃至印光大师都是真正的慈悲,绝对不会对众生说一些没有意义的绮语来显示自己的智慧。例如阿底峡尊者,是从印度到西藏的一位大成就者。他到西藏后最常跟人讲的就是归依和业果,所以当时的藏人都称他为“归依喇嘛”或“业果喇嘛”,后来他弟子跟尊者说:师父啊!人家都在后面讥笑你,说你是“业果喇嘛”或者“归依喇嘛”,就是说你只会讲归依、业果。阿底峡尊者听了很高兴:对对对,归依跟业果,是佛法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法,很基本的,需要常常教授,大家会这么称呼我,是很好的。
真的有慈悲心的大德,他传法要看受众的根机,如果受众的根机不够,只能跟他们讲业果、讲归依,因为他们连基本的业果和归依都搞不清楚,跟他讲圆顿法门,那纯粹就是戏论了,也就是绮语。所以不要看到有的师长不常讲空性、实相,就觉得师长水平不够高。像弘一大师对《华严经》有深入研究,印光大师阅藏三十年,不是他们不懂空性,而是那个时代不契大多数众生的机。
我刚学佛的时候看《印光大师文钞》,只觉得一些事相上讲得很不错,因为老人家常讲“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初学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些话,其他的也看不太懂,没什么印象。但是等到我出家越久、学的教理越多、实修经验越丰富的时候,再看《印光大师文钞》才觉得大师的智慧不可思议。同样的经论,我们看了之后,没有那么深刻的体验。印祖却能画龙点睛指出重点,不做太复杂的分析,但是他画龙点睛的一点,就是我们学了几十年也没有办法达到的高度。而且大师还都能往净土、心性上面会,这必须是教量、证量达到相当程度才办得到的。
不妄语戒12
祈愿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祈愿与会四众弟子身心清凉、蒙佛加被,功德宝聚!
祈愿众生离苦得乐、消灾免难、六时吉祥、增福增慧、早证菩提!
本公众号的转载文章和图片来源网络与出版书籍,仅作公益性分享,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与我们联系删除。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阿弥陀佛 合十!
「 往期文章 」
微信号:青岛法海寺
邮编:266107
电话:0532-87797639
地址:青岛市城阳区夏庄街道源头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