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中央民族大学2024年师资博士后招收公告

学术   2024-07-31 21:30   广东  

[人才招聘] 第20240731期 总第789期

本文内容转载自中央民族大学

原文链接:https://www.muc.edu.cn/info/1083/31538.htm

内容版权归原官方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需转载分享本文,请注明“排版/格式来源于公众号[公管学人]

 中央民族大学2024年

师资博士后招收公告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学校招聘工作安排,按照择优竞聘原则,2024年度拟招收师资博士后研究人员15名,现将招收事宜公布如下:


一、招收条件和要求


(一)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品行,热爱教育事业。

2.非本校在职教职工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及其他近亲属。

3.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

4.具有扎实的科研功底和学术素养,有相当的学术科研成果。

5.应聘人员应具有教育部认可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经历,并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6.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1989年1月1日以后出生)。

7.本校博士毕业生不得申请进入本校相同一级学科的博士后流动站。

8.申请师资博士后研究工作人员,在站期间,须全职在校完成博士后科研工作。不招收在职人员进站。


(二)其他

1.师资博士后为流动事业编制人员,不占学校固定事业编制,各单位按照学校教学科研岗人员进行管理。按照协议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以及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学科发展及实际工作需要,在协议中规定的其他工作任务。

2.师资博士后按照讲师三级岗位标准核定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学校参照新入职非事业编教师为师资博士后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

3.师资博士后出站时应符合国家规定的当年申请办理在京就业相关条件。

4.师资博士后应于两年内完成岗位职责任务并参加出站考核。出站时符合学校公开招聘条件者,经考核合格并通过相关招聘程序可聘至相应教学科研岗位;出站时未达到学校公开招聘条件,但达到学校博士后出站考核要求者,可办理出站手续;出站时既未达到学校公开招聘条件,也未达到学校博士后出站考核要求者,作退站处理。


二、招收程序


(一)报名

1.师资博士后全年招收,适时分批组织考核。

只接受网上申报,中央民族大学招聘网是唯一申报渠道。招聘网址http://zhaopin.muc.edu.cn。

2.报名信息中须标明主要社会关系(父母、配偶、子女的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

(二)用人单位初审

(三)专业学术考核

(四)流动站审核

(五)初步人选研究,确定建议人选

(六)学校人才队伍建设领导小组研究,确定拟聘建议人选

(七)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确定聘用人选

(八)聘用人选体检合格、经学校公示无异议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审批

(九)学校与聘用人员签订师资博士后工作协议,办理博士后进站手续


三、个人提交材料


(一)材料清单

1.《同行业专家推荐信》(3封)(正高级专家、其中一位应为申请人博士导师,包含推荐专家签名、联系电话、邮箱信息)。

2.身份证、护照(外籍人员)、港澳台人员所在地区身份证复印件。

3.大学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的学历、学位证书或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国(境)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或中国驻外使领馆出具的外籍人员学位认证书复印件,以及各阶段学历或学籍认证材料(学信网)。

尚未取得博士学历、学位证书的应届毕业生应提供:学历或学籍认证材料(学信网),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复印件(加盖公章)及学位办公室出具的证明;未答辩人员,提供学历或学籍认证材料(学信网)、研究生院或学院出具的准予答辩证明。

4.申请人所在学校、单位或档案存放机构出具的个人政治鉴定(内容包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言行表现情况、思想政治表现情况,师德师风鉴定,及有无违法犯罪记录、参加宗教活动等情况)。

5.个人未来3-5年学术研究规划和计划。

6.提交2门拟开设课程的教学大纲(其中1门为专业课程、1门为通识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目标、进程安排及主要方法、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课程考核及成绩评定方法、课程质量评价和持续改进、选用教材与参考书目等内容。

7.博士毕业论文。


(二)提交材料方式

上述材料,请于招聘网站统一上传。


四、联系方式


各招收单位联系方式详见附件。

学校博管办咨询电话:010-68930622

人事处联系电话:010-68932319

报名网站技术支持电话:18600864833


附件:中央民族大学教学科研单位联络表


中央民族大学

2024年7月11日

 (本文编排:学君)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阅读更多招聘资

公管学人
致力于为公管学人们提供优质的学科资讯和服务,促进学科发展、学术交流和知识共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