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润塞上】樊前锋长篇纪实文学《黄河黑山峡》连载 | 第七章 滴灌贺兰山东麓(四)

政务   2024-12-17 19:02   宁夏  

第七章

滴灌贺兰山东麓(四)



马儿庄,200方水滋养一亩良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总书记考察黄河沿线,足迹遍布上中下游九个省区,为母亲河的保护和治理工作把脉定向,作出部署;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代治水思路,确立国家“江河战略”。

新时代,大江大河与每一个城市、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家庭,产生了空前密切的连接。这种体会,是徐迎水在马儿庄得到的。

马儿庄是个村,处于盐环定扬黄十泵站灌区。

有天清早,徐迎水开车走在上班路上,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介绍,在宁夏中部干旱带冒出一个马儿庄模式。还说马儿庄昔日极端干旱缺水,如今是农业高效节水的典范。马儿庄,徐迎水并不陌生,这是他青年时期参加盐环定扬黄工程建设奋斗过的地方。农业是用水大户,节水方面潜力巨大,马儿庄的表现让他惊喜。

在马儿庄,老支书白万河与妻子杨凤英都已80多岁,身体康健,每逢镇上的集市日,老两口还骑着电动三轮车去凑热闹。盐环定扬黄工程1996年秋季竣工,黄河水上来的那一天,时年60岁的白万河跟着渠道里涌动的黄河水跑,像个孩子一样撒欢。最后,老白站在渠道边上挺直身板,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

徐迎水至今记得那回在电视里看到的白万河。

记者问:“等黄河水来,您等了很久吧?”

白万河回答:“等了好几辈子!我爹对黄河水太渴望了,给我们兄弟四个分别取名白万江、白万海、白万湖、白万河。我们这辈子等来了黄河水,生产生活上有了保障,自此,我们马儿庄人再也不用牵着驴子去驮水了。”

记者追问:“老书记,那么你高兴吗?”

白万河郑重宣布:“驴都高兴!”

盐环定扬黄工程竣工庆典是庄严的,只有受水地区代表白万河的形象是那么的自然而鲜明。白万河与记者的问答,笑翻了电视机前的观众。盐环定扬黄工程一通水,马儿庄人吃上了黄河水,开垦出了水浇地。白万河知道,青年一代的马儿庄人牙齿洁白,再不用佝着腰、黑着牙、罗圈着腿,每一个人都挺直了腰板。徐迎水听到了马儿庄的好消息,又想起往事,很激动,决定约上林立功一起去看一看。

在马儿庄村的草原上,一座座沙丘消失了,变成了一坨坨低矮的土堆。土堆上长满开枝散叶的芨芨草,草势笼罩了土堆。新发的绿色长叶,箭镞一般朝天生长,夹杂着一些枯黄泛白的细枝。在芨芨草之间,白蒿、老瓜头、木头刺和长叶车前紧贴地面,密如针织般铺满大地。一束束高大的柠条点缀其间,开出鲜亮的金黄色小花,盛开在春日渐浓的绿意里。

曾经因缺水导致的荒漠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当地人与来挖甘草的西海固人之间的激烈冲突,早已随风远去。往日严重荒漠化的土地,在人们的改造中重获青青。

“国家把缺水问题缓解了,也等于把人与土地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解决了。搁在今天,人们的生活都过好了,挖甘草的人也没有了。我们去请西海固人来挖甘草,人家也不会来!”白万河说到这里,长叹一声,把目光深情地投向远方。

今天的马儿庄,虽说村“两委”负责人早已换了好几茬,而白万河依然深孚众望,还被青年一代亲切地称为老支书。时过境迁,让这个当年缺水和严重荒漠化的村庄在全宁夏、全中国出了名的,竟然还是水。有了黄河水,还得研究如何利用黄河水。马儿庄村针对农业用水瓶颈制约,积极探索高效节水灌溉运行管理模式,实现了一家一户与统一管理的有机融合、种植模式与灌溉方式的配套衔接,为干旱地区发展高效节水农业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白家庭院里,一棵杨树下,徐迎水、林立功和几个村民围坐在一起,大家喝着茶水,说着马儿庄村的变迁。坐在林立功对面的一个年轻村干部说:“20多年前,水利人把黄河水扬到马儿庄村,并未解决全部问题,水资源紧缺仍是制约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短板。有了黄河水,还得用好黄河水,否则,黄河水是不够用的。”

“说得好!小同志。”徐迎水立即抛出师传的那句口头禅,“我们的问题不在于获得了多少淡水资源,而是在于如何利用、如何节约淡水资源。”

白家的院门敞开着,屋外几米处就是玉米田。上千亩半米高的玉米,像草甸一样井然有序地铺满大地。地面上,一串串小水珠正从一根黑色的滴灌带里冒出,精准跌落在玉米株的根部。村上人说,因为滴灌,玉米亩产量已超800公斤。

“亩产量要比之前多出两百斤。”

“把人解放了,再不用大半夜忙浇地。”

“200方水,滴灌1亩玉米地。”

徐迎水吃惊地张大了嘴巴,心想,节水优先的具体实践,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探索得很好。说到治水,既包括开发利用、治理配置,也包括节约保护在内的若干环节。但在当前,关键环节是节水,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都要把节水放在优先的位置。徐迎水清楚极了,宁夏全境干旱少雨,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赖过境的黄河水。宁夏虽然拥有多个扬黄工程,但每年可引用的黄河水是定量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宁夏工业、农业以及生态用水都很紧张,并且日趋严重。

这是一个让老支书白万河有了很多隔膜感的时代,自己的那些经验早不够用了。徐迎水与村上的青年喝茶漫谈时,年迈的白万河一言不发,只是静坐在边上听,偶尔与徐迎水目光相触时轻轻点一下头,算是回应,那张褶皱遍布的脸上满是慈爱。为了让每一滴黄河水都发挥更大的作用,县上把马儿庄作为试点,引导群众自愿参与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用水方式,实现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良性运行。在以往的几次大旱之年,高效节水为稳定村里的粮食生产发挥了稳定器作用。

“县上投资,帮我们这个千人大村实施高效节水、土地平整、水肥一体、自动灌溉、农田防护、农田道路升级等工程。”村上的青年人七嘴八舌地说,“这样种地就不需要太多人。闲下来的人,有的进城务工,有的进村办企业上班。”还有人介绍说:“高效节水保障养殖业的饲草供应,全村每户养殖滩羊60只,存栏2万多只。”

“马儿庄有这么神奇?”林立功笑问。

“是啊!自动控制阀早就装到田间地头,实现灌溉设施标准化、控制自动化、监测信息化。缺水需要滴灌时,手机会收到提示,滴灌时也凭手机控制。”

林立功一听乐了,起身就往田野走。众人浩浩荡荡地走在田埂上,通过走访,打探并了解着马儿庄的秘密。在田间自动灌溉控制中心,数字大屏、视频监控、水位监测、水压监测、电压监测、自动控制等设备一应俱全,实现了运行管理可视可控。灌溉自动化,安装了一体化闸门,对干渠直开口和斗口实现自动计量和控制;通过安装田间远程控制电磁阀,对田间灌水实现精准控制、均衡灌水,实现灌区用水全过程精细调度和自动化管理。采用互联网技术,利用灌溉管理决策系统,根据土壤墒情、作物长势和气象变化,进行供水调度和适时灌溉。农户由过去大水漫灌时的扛锹、排队、守夜灌溉,变成指尖触碰PC端和手机端实时操控;由过去的灌多灌少凭经验、田间淌水浪费大,变成精准用水、精准灌溉;全村耕地单次灌溉用时由过去的15天变成6天;全村灌溉管理仅用工11人,灌水效率大幅提升,劳动用工和劳动强度大幅降低。

“通过努力,马儿庄在经济效益上实现了四省三增。”先前一直没有说话的村文书是个返乡的大学生,高高瘦瘦的,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来到村委会办公区他才开了口,“四省,是省水、省工、省肥还省机械。说省工吧,村上把原来一家一户的田间管理方式变为自动化管理,节省劳动力570人。再说省水,每亩地节水300多立方米。还有省肥、省机械,实行农机全程作业,比起一家一户自耕自种,每亩节省机械费好几十元。”

“三增呢?什么是三增?”徐迎水追问。

“增加面积,增加产量,增加收入。”村文书掰着指头算起了细账,“这是三增。规模化经营取代了传统的分散种植,把种植面积扩大了。村里原有灌溉耕地7600亩,现在变成1万亩,增加了2000多亩。实施节水滴灌,每亩玉米的产量增加200多斤。按现时的行情算,每亩地增收上千元。”

“想不到啊!”徐迎水隔窗眺望纵横交错的防护林,喃喃自语。田成方、树成行、林成网、路相通,这里已是一个现代化生态灌区。他看了一眼几个年轻后生,由衷地说:“马儿庄在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和改善区域小气候方面发挥了示范作用。”猛然间他想,一定得请林立功来写马儿庄变迁,让更多的人知道。

马儿庄,宁夏中部干旱带上一个干涸的村庄。摆脱高氟水的撕咬,迎来的黄河水并不允许人们肆意使用。地方政府带领群众克服极度干旱缺水的环境制约,找到一条治水兴农的有效路径。徐迎水知道,马儿庄为宁夏下一步解决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农业用水短缺问题提供了参考,带来了很多启示。他觉得,马儿庄模式的实践表明,实现中南部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必须把高效节水灌溉作为破解缺水瓶颈、应对干旱瓶颈、确保农业稳产保供的重要抓手,支撑农业高质量发展。

徐迎水想到这些时,两辆豪华大巴一前一后开进了村委会院里。车子停稳,下来几十个男女,他们是专程来学习观摩高效节水的。徐迎水看着眼前的景象,恍若隔世,当年干旱缺水少雨的马儿庄,如今在高效节水中重获青春。

黄河水哟,从我家门前过
一朵朵浪花哟
一个个传说
是谁留下这片壮美的山河
这里的黄河水为什么那么清澈
黄河水哟,从我家门前过
好一派风光哟
好一派山色
是谁留恋这片最美的烟波

与徐迎水一样,林立功一片忧心在黄河,也喜欢这首礼赞黄河的歌儿。马儿庄,宁夏中部干旱带上这个朴素的村庄,让林立功、徐迎水一致认为,江河治理大业,已经真真切切地与每一个中国人展开了热烈的互动。

是的!

在大河行经的塞上江南,无数个马儿庄,在主动或被动中一律珍视起了每一滴黄河水。田间地头,毛细血管一样密布的水渠,改造提升,杜绝渗漏。一道道渠口测控一体化闸门,使农田灌溉避免浪费。农业用水与科技结合,精准滴灌,追逐着高效节灌,追逐着农业现代化。人们精打细算,特色种植,科学种植,让每一滴宝贵的黄河水都有去处,都能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是一个新的用水时代。

新旧对比,云泥相悬。几千年的漫灌用水,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绿色发展方式和新的用水观念,融进了人们的生活。

古语有云:“水利之在天下,犹人之血气然,一息之不通,则四体非复为有矣。”水资源危机,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水,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短缺的产品,成为制约环境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安全发展的重要一环。节水,是治水的关键,对国家、对民族功德无量。节水,是开源、是增效、是减排、是治污,也是文明。节水,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一种必然的举措。然而,节水并不能解决黄河流域的资源性缺水问题——生态保护、粮食安全、能源保障都离不开水。

母亲河不堪重负,黄河水利人的心情更加迫切。


拓展阅读

书讯 |《黄河黑山峡》:一部写天地人心的西北史诗

名家荐读|胡平:《黄河黑山峡》——长篇纪实文学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作者简介


樊前锋

陕西富平人,宁夏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黄河黑山峡》《贺兰山东麓》《闽宁镇记事》《闽宁山海情》《社会主义是干出来——乌金裂变的宁夏启示》等十余部,担任大型文献纪录片《闽宁纪事》总撰稿。



出   品

宁夏共产党人杂志社


编辑 | 赵斐斐

校对 | 汪晓慧

统筹 | 刘立祥  胡亦茹

审签 | 赵志强  张雪晴





宁夏党刊
《共产党人》杂志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主管、主办的机关刊,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刊,以搭建自治区党委、政府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桥梁为首要职责,热忱欢迎读者提供新闻线索,积极投稿,稿件一经刊用,即付稿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