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书迷养成记》

文摘   情感   2024-10-09 11:05   上海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

图 / 文  止一
这篇标题取得很夸张,就当给自己增加一点自信心吧!
《书迷养成记》是西姑娘一岁多的时候我写在博客上的一篇文章,后来在某大公众号发表过,再后来我又在自己的公众号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关于阅读的内容,都是零零碎碎记录两个姑娘读书的点滴。
今年上半年,学校向家长征文,是区里组织的家庭养育智慧评选活动,因为曾经答应西姑娘会再投稿并把她们的名字都写上(故事详见《一篇拿了小奖的小作文》),就决定参加。
还是找旧文翻新,这次要求3000字以上,所以在原来内容的基础上有删改,也加了不少新内容,又加了一个高大上的标题:《助力阅读先行,点亮智慧之灯》——书迷养成记。
对自己而言,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从怀孕到写这篇稿,十年,可以完整地记录一下了。对投稿而言,其实只是重在参与,对结果不抱希望,因为我一些做法不具有典型性,所以文章我甚至以为根本过不了审。


上个月很突然地接到学校领导的消息,告诉我文章得奖了。看我的表情就知道当时有多震惊。用了一个礼拜时间,准备PPT和演讲稿,在有充分的准备的前提下,战战兢兢地完成了全校家长会上的分享。我想,至少我的这些做法是区教育局认可的,也是学校领导希望家长们听到的,所以现在把投稿的三千余字原文发上来,插入几个相关旧文的链接。 

 

助力阅读先行,点亮智慧之灯


——   书   迷   养   成   记

 

回想这些年的亲子阅读历程,似乎两个孩子成为书迷是很自然的事,这个过程并不困难,也没有刻意。她们都是在五周岁多实现了自主阅读(《五岁实现自主阅读,姐妹俩是怎样做到的?——关于读书的一些思考》),而且,完全不需要家长的催促提醒,自己随手拿书看早已是习惯。在入小学之时,她们已经独立读过上百册绘本和多种儿童读物,并对阅读有着极为浓厚的兴趣。

01

识方块字,为阅读铺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办成一件事,总要有一定的筹划、安排,要做相应的充分准备。阅读也是如此,识字是必须的,但究竟要识多少字才能阅读、要怎样教孩子识字,那就见仁见智了。对于这些众说纷纭的内容,我们没有必要去辩论孰是孰非,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就好。

两个孩子都是从三岁半开始学认字,我用识字卡片教了几部蒙学经典,包括《小儿语》、《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有一千八百多字,后来又增加了《四字鉴略》、《龙文鞭影》两部经典的字,加起来总共三千字。

我这样做是依古人的教学经验,在唐彪(清代)的《父师善诱法》中有一篇关于认字的:“生子至三四岁时,口角清楚,知识稍开,即用大小木板方寸许、四方者千块,漆好,朱书《千字文》,每块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识十字,或三五字。复令其凑集成句读之。或聚或散,或乱或齐,听其顽耍。则识认是真。如资质聪慧者,百日可以识完。再加以《三字经》《千家诗》等书,一年可识一二千字,然后从师入塾。字之识者过半,则读之易。且其目之所视,亦知属意在书,而不仰天口诵矣。”

是专门教认字还是在亲子阅读中自然识字慢慢积累,是否需要先学拼音,这方面相关的讨论不少,我的经验过来是不自己教拼音,而是直接学习认识方块字,再读书,如此效率很高。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吧。

有反对识字卡的一派,认为用字卡将阅读和识字分割成两部分,不系统,也无法检验。有可能那是因为他认的字和读的书是不相干的,也就是说,是因为没有用对字卡。而我的做法(确切地说,是古人的做法)是先学会认识书中字,再读这本书,甚至学一段的字读这一段书,如此经典中的字认识了,同时以读经典来巩固,既系统又方便检验。几篇经典学下来,一般的儿童读物畅读毫无障碍。

至于这个识字方法枯燥与否,不在于方法本身,而在于用它的人。说实话,教孩子真的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很多的爱心、耐心和毅力,我也是在边摸索边实践的过程中,逐渐逐渐克服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气,把这件事以比较吸引孩子的方式坚持下来,并且事实证明她们受益匪浅。

02

筛选读物,形成精神引领




 

信息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资源,各种教育类平台不断地向家长荐书,可见得并不是家里缺书,而是孩子缺时间,尤其是孩子入学之后,可自由自在看书的机会大幅度减少,所以,给孩子选合适的书就成了阅读中尤为关键的一环。
有人说“开卷有益”,孩子只要喜欢看书就好,但是我却不敢苟同,在时间精力如此宝贵的情形下,家长有责任给孩子筛选最有价值的读物。“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在孩子小的时候,他的思想观念跟他接触的环境有关,包括他接触到的书籍。书就像朋友一样,是宁缺勿滥的,因为对孩子们的影响太大了。
我选书的总原则是:思无邪,也就是思想内容要端正,体现的价值观对孩子有正面的导向作用。从识字到现在,我们的阅读书籍分几大类:蒙学经典、传统德育故事、古代历史故事、优秀中外绘本、科普百科、儿童文学等(《我这样挑选儿童读物》)。
按阶段来推进的话,在幼儿时期,完成基础识字的同时进行文化价值观输入,平时阅读与德育、文化有关的内容,比如篇幅较短、内容相对简单的历史人物故事读本,配合德育故事动画片,作为基础。先入为主很重要,如果孩子从阅读之初就接触这些,对他人生价值观的影响是最好的。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有校内功课要边适应边去完成,所以阅读内容仍和前个阶段相似,视情况扩大阅读范围,稍微增加一点难度,同时,再精选一些优秀的外国童话故事和较浅显的百科读物。到小学高年级,识字量和阅读理解能力有大幅度提升,可以增加一些对人有启发的历史人物传记,精选部分合适的中外名著儿童文学作品,并且提供难度稍大一些的科普类书籍。
中学阶段的孩子可能涉猎的范围更广,可以给孩子选一些经典史书和杰出人物传记,比如《资治通鉴》、《史记》等。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孩子喜欢,在读了这些真实的历史之后,家长给予恰当的分析,从文化的角度去体会对我们的启发,从而引导到怎样从历史中总结对今天做人做事、齐家治国的经验教训,让阅读更有意义。
当然,我家两个孩子还处于小学阶段,后面还要边实践边总结。

03

陪伴支持,润物细无声




 

前面提到的两点是相对可控容易操作的,而且短时间内能取得肉眼可见的成效,但在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能力与读书习惯的路上,仅有这两点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家长在生活的细节中慢慢滋养孩子对书的热爱,还要长久地用心以书相伴,这需要花很多的时间才能缓缓见效,帮孩子积累出一种无法靠技巧和突击得到的底层能力。
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胎教,我们也不例外,所以在怀孕二十周之后,我和先生每天睡前读故事书给腹中的胎儿听(《回忆孕期里准爸爸做的那些温暖事》)。孩子出生之后,我们搬了新家,我们把客厅装修成了阅读室,没有懒人沙发、没有电视,取而代之的是一整面书墙和大到足够一家人同时看书的学习桌,每个人都可以随时取到喜欢的书,舒适地坐在柔和的灯光下翻看阅读。
在识字量达到一千多的时候(四岁半左右),我们开始用简单的读物练习指读朗读,就是让孩子逐字指着读出声来,并且一本书从头到尾读完,我全程陪读,有读错或不认识的字及时纠正。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做法,我还曾经专门组织了线上阅读活动(《为我家的两只小书迷办一次活动》),召集了二十多个年龄相近的小朋友一起,在家长的陪伴下,每个孩子都养成了指读朗读的好习惯,也爱上了阅读(《业精于勤荒于嬉——寒假德育阅读活动回顾》)。以阅读推动识字,以识字帮助阅读,整个过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孩子的兴趣和动力都很足,在五岁多就实现了自主阅读的质的飞跃(《行成于思毁于随——德育悦读会总结》)。
从孩子出生至今,我们家延续着亲子阅读的传统,和睦的读书氛围,父母的读书习惯,有趣且有意义的故事,日复一日地累积下来,书慢慢成为孩子最喜爱的东西,读书也成为她们最喜爱的活动。亲子阅读的侧重随着孩子的年龄变化调整着,先前是爸爸妈妈读故事,后来是读书和讨论并重(《好好照顾我的花》)。结合着故事,我会把为人处世的道理给她们做个深入浅出的讲解,有时候还会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当现实版案例,帮助孩子加深对阅读的思考和对生活的观察

04

注重实践,享受高级快乐




 

可能会有人问:这么喜欢阅读,语文成绩应该很好吧?
多阅读对语文学习有益处是毋庸置疑的,但未必和语文学科分数直接挂钩,毕竟从阅读书籍到考试做题中间还隔着一段距离,这里面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和规律需要去掌握。语文成绩和考试,是我重视培养阅读兴趣和习惯最后考虑(可能都没有考虑)的因素,也是最不重要的一个因素。
说实话,对一个小学生家长来说,我关注的不是语文成绩多几分少几分,我更看重的是阅读对孩子思想启蒙、价值观形成的影响,还有长期阅读形成的积累,帮助她们对周围的人事物、对这个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认知和判断,不浮躁,不盲从
在大女儿一年级的时候,班级里选图书管理员,我鼓励她主动自荐,因为她既能认识全班同学的名字,又能读出每一本书的名称,她还热爱读书、喜欢去图书馆。四年多以来,她尽职尽责地担任班级图书管理员,每周固定时间去学校图书馆义务服务,帮老师整理图书或打扫阅览室。我想,这几年来她一定能慢慢体会到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今年,应大女儿班主任的邀请,我有幸参与了学校图书馆的家长服务课程(读书乐园家长荐书活动),经过精心准备,给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拓展课,推荐了一本适合他们的经典图书。我想,当孩子得知这个任务消息时,当她看到我认真准备课件时,当她在学校图书馆遇到我时,当她拿到我讲这堂课得到的奖励时,她一定会获得不小的满足感。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这些因热爱阅读而获得成就的快乐,远比一时的高分数来得有意义

看到我趴在床边借着台灯灯光读书,小女儿问:“妈妈,为什么你这样看书像个小孩一样?”也许她只是觉得大人不应该像小孩子一样随意地趴着看书,而应该一本正经地端坐在书桌前。我想了一下回答她:“可能是因为在知识面前,人都像小孩子吧!”随即我给自己的回答追加了一句解释,《庄子》里有一句话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活到一百岁的人是极少数,但知识是无限的。在浩瀚无际的知识面前,哪怕是七老八十的人,依然像个小孩子。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学不了。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为书籍记录了人类的智慧,而阅读则是通往智慧之路上的明灯,帮助孩子爱上读书、养成阅读习惯,是为孩子点亮了智慧之灯,让知识的光芒洒向他的心灵


- end -

西来西去
母亲的心,孩子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