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的东北下岗潮,甚至令人心酸地走上卖血、卖身的惨淡路!

教育   2024-11-09 06:59   吉林  

 

更多好文点击“家教大智慧”关注



现在成长起来的孩子估计没听说过下岗工人再就业这句话了,笔者作为一个九零后,在上学那会“鼓励下岗工人再就业”这句话在新闻联播里面可谓是出镜频率最高的一句对白。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不少国有企业人员臃肿,对企业进行深化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那时候的国企已经失去了“金饭碗”的光环,大批的企业工人被裁员,这就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下岗潮。
而这股下岗潮被卷席的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在东北,这让人措手不及的下岗潮对于现在五六十岁的这批东北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不敢回忆的噩梦,这是他们生命中的至暗时刻。
国有企业的 “铁饭碗”被砸烂,东北成“重灾区”
1999年,随着朱镕基总理的一句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化改革,整个中国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瘦身”风潮,这股风潮被吹袭的最厉害的地方莫过于东北。
为什么会是东北地区呢?其实也不难理解,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东北地区就已经是一个有众多工厂的地方,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共和国长子”之称的东北在工业尤其是重工业这一块上面发展的非常繁荣,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东北各个城市可以说是人人都是工人,都以可以进工厂当工人为豪。
九十年代中后期,国有企业开始出现效率与产出比不成正比的状态,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改革,旨在通过“减员增效”来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竞争力。这一过程中,大量国有企业员工被强制解除用工关系,导致大量工人失业。
东北地区的国有企业数量众多,尤其是以重工业为首的工厂几乎都是国有企业,它们在计划经济时代过于依赖国家补贴和保护,市场竞争力薄弱,一旦失去国家扶持,在市场经济冲击下迅速衰亡。
其次,造成此次下岗潮除了国家政策的因素以外,‌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单一‌也是导致下岗潮的重要因素。东北长期依赖重工业和资源型产业,缺乏市场化的民营企业和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当国有企业纷纷倒闭的时候,工人也没有了其他选择的空间,重新就业机会极其有限,很多人无法找到与过去工作经验相匹配的岗位,转型失败,因此到了九十年代末期,这一股下岗潮的吹袭下,东北地区成千上万的工人几乎是一夜之间生活回到了解放前,陷入到了社会的最底层‌。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面对这种局面的应对措施不当‌加剧了下岗潮在社会方面的影响。面对企业倒闭潮,地方政府的政策手段迟缓无力,甚至带有盲目乐观的幻想。
国企改革原本应当通过有序的改制、私有化或重组来释放活力,但当时的地方政府选择简单地将工人下岗推向市场,造成了大批工人没有社会保障、失去生活来源‌,到了新千年,东北成为了这波改革的重灾区。
而这波下岗潮成为了当时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下岗工人对自己的未来感到相当的迷茫,未来如何养家糊口成为了压倒他们最后的一根稻草,在手停就口停的情况下,他们必须要在悲痛中做出一个快速的抉择。
一下子回到解放前的工人的艰难抉择
1999年的冬天可以说是东北工人们最为难熬的一个冬天,原本熙熙攘攘的工厂一下子就失去了往日的热闹,甚至不少下岗工人在工厂门口讨要说法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摆在这些下岗工人面前的难题除了柴米油盐以外,还有就是对未来的迷茫,未来如何生活,如何挣钱养家,每个人心里都有不一样的答案。
有一部分胆子大的人偷偷溜进人去楼口的工厂里面,捡拾一些废铁来卖以帮补家用,这些以往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的东西如今都成了赚钱的宝贝。
有些胆子小的人不敢进工厂里面,而是把目光瞄向,街上的垃圾桶,放下面子上街捡垃圾为生,夸张到一个怎样的程度呢,在那段时间里,东北的大街上甚至都不用环卫工人也能保证环境的清洁,以至于连捡垃圾都成了一份竞争激烈的工作。
而且捡垃圾这只是年轻人能干的工作,而那些上了年纪的快退休的人被裁员以后,他们的处境更加的艰难,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家人生活可以稍微宽裕点,直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节省粮食。
更有偏激一点的下岗工人家庭,全家的劳动力都下岗了(那个年代流行子承父业,一家四口人都是一个工厂员工的例子比比皆是),面对未来的绝望,他们全家人在吃了最后一顿饺子以后,在过年前集体烧炭告别了这个世界。
对于他们来说,年纪大了,除了会干工厂的流水线工作以外,没有别的一技之长,自己当个体户又没钱没技术,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活下去实在是太难了,死亡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更加的容易一些。
也正是在这样的萧条的背景之下,一些黑作坊开始上线了,在那个艰难的新千年,东北地区隐藏了不少“小黑屋”,这些“小黑屋”里面聚集的是一群卖血的下岗工人,在他们看来只要是能变成钱的东西,那付出一点血根本无关紧要,毕竟血可以再造,但是在这些黑窝点也出现过悲剧,有些人卖血过量直接死去,这些脸色苍白的人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自己那咕咕作响的肚子而已。
而年轻一点稍有姿色的妇女则走上了另外一条不归路,她们有些人被骗去国外,声称可以在国外高薪当保姆,有些直接干起了出卖自己肉体的活计,当地没有“市场”就南下来到当时经济繁荣的广东珠三角地区从事“性工作”(莞式按摩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兴起),这些都是迫于无奈,被生活逼上梁山之举,对于她们来说,只要有钱填饱肚子,有钱拿回家,那肉体上被人蹂躏根本不算什么。
有人说,既然在东北找不到工作,那大可以去其他地方找,何必走上自尽和卖淫这些不归路呢?需要知道的是,在那个年代,下岗潮并不是只针对东北的国有企业,而是波及全国范围内,这是一场全国性的工人下岗分拨,即使你到了外地也大概率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这场改革的春风如果唯历史结果论来说是成功的,但是也必须正视这场改革过程中的牺牲实在是太大了,几乎让当时东北的百分之八十的家庭陷入了绝望之中,人们的脸上从此再无发自内心的笑容,有的只是苦笑。
再漫长的黑夜也总会过去,在夹缝中艰难活下来的人才能见到那片曙光
大东北曾经是我国最先进,经济最繁荣的地区,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按下了暂停键,无数的工厂被迫停工,工人一波接一波的下岗,这片土地成为了最没有希望的地方。
在加大力度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这一系列的民生问题让政府感到始料未及,所幸的是上层反应还是比较迅速的,一系列补充政策出台,让民众从水火之中重新拨云见日。
于是一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的下岗工人再就业运动浩浩荡荡的展开了,这波下岗工人再就业运动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几个方面的努力,首当其冲的就是国家政策调整和改革‌,随着国家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有企业开始进入逐步转型的阶段,许多企业通过减员增效、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减轻了企业的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一系列的举动止住了工厂继续裁员,甚至还有一部分工人返聘回厂继续工作‌。
‌于此同时,国家对经济结构进行了大调整‌,东北地区在经历了下岗潮后,开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鼓励更多下岗工人进行自主创业,无息贷款当老板,还通过吸引外资、发展民营经济,增加了不少就业机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当时东北的就业压力‌。
‌另外在社会保障体系这一块也是继续建立和完善这些民生制度,政府加强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下岗职工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政府有关单位出面举办大型的招聘会,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通过建立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保障了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所需,在社会各界和政府政策的努力下,对下岗职工提供了各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援助和支持他们,包括再就业培训、创业指导等,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避免出现更多的家庭惨案。
‌尽管下岗后生活困难,但许多东北人也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业精神,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新出路。一些人通过小本经营、自主创业等方式,实现了自我救赎‌,他们成功的让自己当上了老板,通过诸多的政策措施,东北的下岗潮也逐渐得到了缓解,社会经济也逐渐恢复了稳定和发展。
上世纪九十年代东北工人下岗潮是在历史的车轮下,市场经济与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也是现在老一辈东北人不愿意提起的一段悲惨过往,但愿这样的至暗时刻在新中国发展的历程中永不再现。



家教大智慧
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