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话一出,在场的研究专家议论纷纷,钱学森却没有说话,陷入了沉思。
不一会儿,钱学森突然笑出了声:“问题解决了,关键就是要减少。”
就这样,这个30岁的小伙子一战成名。
这个年轻人叫王永志,1952年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飞机设计专业,后因国家需要被派往莫斯科学习,自此扑在了火箭导弹设计上。
因为导弹专业十分敏感,上课有个绝密规定:不允许记笔记,脑袋能记住多少就算多少。
回国后,他被分配到到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参与了“东风二号”的发射过程。
当时,东风2号一切准备就绪,所有工程、图纸,都已经计算完毕。可是,到了导弹试飞前夕,每次的飞行结果都会出现偏差。
要知道,东风2号是我国首型弹道导弹,从准备到现在,已经付出了太多了心血和物资。
而且,当时中苏关系不再亲密,美国也虎视眈眈,导弹对国防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如果数据要全部推倒重来,发射之日遥遥无期,国家的安全防护就会少一层。
这对于当时物资匮乏的国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这种情况下,钱老带着几个得力的心腹,召开绝密会议。
“增加助燃剂试试呢?”
……
就在这时候,30岁的王永志敲响了办公室的门,他拿着一沓图纸闯了进来。
“不能增加,我算过了得减少,减少600kg刚刚好。”
听到这句话,在场的几个专家都觉得王永志在说胡话,射程不够,常规肯定是增加燃料,怎么反过来要减少呢?
没想到钱老沉默了一会,一边笑,一边拍着桌子就站了起来:“真是妙,小伙子真不错。”
原来,导弹的射程不足是因为,高温导致推进剂膨胀,没有办法灌进去足够的燃料,就算增加助燃剂也未必能达到效果。
但是如果减少重量,燃料就能够支撑更远的射程。
果不其然,在减轻燃料后,火箭真的按照既定的轨道,成功抵达了目的地。
6月29日这天,“东风二号”导弹发射成功,王永志就就此在基地一战成名。
在一项又一项的导弹、载人航天的工程背后,都有王永志的心血。
王永志的故事,不仅是科学家的传奇,更是无数个默默为国家做贡献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
LING FENG LI SHI GE
这里是作者的碎碎念
扫码加微信,发“111”进粉丝陪伴群
往期推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