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1期《党建》杂志刊发了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缨的署名文章《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内容如下:
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徐缨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意广旨远、思想深邃、论述精辟、内涵丰富,对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准改革方向、强化改革责任、汇聚改革合力,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奋力打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地,努力在建设文化强省、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上走在前、做示范,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坚定前进方向,把牢守正创新的重大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守正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鲜明气象,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识。我们要深刻认识守正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守正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将其贯彻到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生动实践中。
立足世界文化激荡新态势,深刻理解守正创新的重大意义。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多样化持续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日益广泛,但同时也面临着思想割裂、文化纷争的现实环境。在这样的时代大潮下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明晰改什么、不改什么,确保始终坚守住中华文化立场和文化主体性。江苏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交融频繁。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诲要从“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谋划各项工作。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立足最前沿、把牢定盘星,紧密结合世界大势、中国国情、江苏实际,不为任何风险挑战所惑、所动、所扰,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锚定中华文明发展新课题,深刻理解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自强不息、辉光日新。如何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基础上推动文明更新、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是对这个新课题的有力回答。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才能守牢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根脉;创新是最有力的守正,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才能在传承中华文明中推动文化进步。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历史文化,多次强调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蕴含着深刻的辩证哲学。我们必须完整准确理解、全面贯彻落实,推动江苏文化发展更有底蕴、更有内涵、更有力量。
放眼文化强省建设新阶段,深刻理解守正创新的实践要求。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重要方面。江苏经济发达,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的要求更高、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也更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文化强省,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必须把守正创新的重大原则贯穿始终,坚守住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坚持好我们党长期领导文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确保文化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树立系统思维,以科学方法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讲求科学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方法和有效路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丰富、最全面、最系统的改革方法论。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的明确要求,以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科学把握内在规律,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积极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导、推动、规范、保障作用,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们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促进条例》等文化法规,把法治贯穿到文化强省建设全过程各方面,确保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文明建设、文化发展各项工作改革创新与法治要求相适应、相促进,法治在排除改革阻力、巩固改革成果中的作用充分彰显。
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破和立的辩证统一,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深刻阐明了改革进程中破与立的辩证关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把握好时度效,谋定后动、循序渐进,实现“立中破”与“破中立”的动态平衡,推动改革行稳致远。我们坚决破除妨碍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持续深化理论武装,对舆论场上的“杂音”“噪音”做好理论辨析、思想引导,把牢改革发展的主基调;着力调整优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明确文明建设目标任务、方法步骤,推动文明实践走深走实;健全“先考古、后出让”政策机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现新成效;探索“全领域、全要素、全链条、全周期、全过程”创作机制,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大力推行“数字+”“网络+”“智慧+”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供给提质增效;建立重点文化企业常态化服务工作机制,着力推进文化产业内涵式发展。
坚持改革和开放相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实践”。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好中华文化资源、紧扣国际关切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们始终注重打好统筹改革和开放的“文化牌”,组建江苏高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联盟,更好发挥高校数量多、对外传播资源丰富优势,完善省级国际传播中心统筹协作机制,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推动“走出去、请进来”便利化,以改革创新之举拓展“江苏流量”的进场通道。
处理好部署和落实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立健全责任明晰、链条完整、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强化跟踪问效,推动改革举措落实落细落到位”。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科学制定改革的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防止“沙滩流水不到头”,确保改革落地见效。我们专门制定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将“八大行动”32项重点任务分解为149项具体举措,梳理出我省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举措规划清单共40类、121项,持续把改革的“大写意”转化为“工笔画”、把“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扛起使命担当,奋力打开文化改革发展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奋力打开改革发展新天地”。江苏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底蕴深厚的文脉经络、魅力独具的文明印记、灿若繁星的文化遗存。我们着眼江苏丰厚的文化资源、把握日新月异的时代大潮,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聚焦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讲究方式方法,着力赋能基层,积极履职尽责,在文化改革创新中担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主动求变激发效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直面矛盾问题不回避,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积极求新求变。我们修订了贯彻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规则的实施办法,着力提高各级中心组学习质量;推动实施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解决博物馆事业发展活力不够、热门博物馆“预约难”等问题;将各地各单位周期性举办的398个论坛活动精简到73个,清理比例达81.6%,解决了论坛活动过多过滥、低质无效问题。为防止一些城市“卷”成绩、“卷”排名,我们将取消以往按照评估成绩排名的做法,引导各地由文明创建向文明建设转变,着力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集成作战统筹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把整合资源、联动协作作为推动责任落地的有效途径。我们建立重大敏感舆情应对协同机制,更好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整合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转变扶持对象,推动资金直接下沉到基层,不断优化全省文化产业结构和布局。统筹全省文艺精品扶持政策资金,聚焦重大题材重点项目,充分发挥资金引导激励作用,推动越来越多的文化资源通过活化利用重焕生机与活力。
有效服务惠民便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必须加快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供给,更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我们将整合省市文化资源,探索开展“文化点亮生活”优质服务直达基层活动,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观大戏、看大展,把优质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统筹推进城乡特色书苑书屋建设,加强改进全民阅读和农村电影放映工作,推进数字赋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项目,使优秀文化文艺成果更多更广惠及人民群众。
来源:《党建》杂志
编辑:曾雪琦
审核:高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