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柏清 |散文:泥土味香

文摘   2024-11-04 12:19   云南  

余柏清      文学爱好者,供职于永善县应急管理局。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这是当代诗人鲁藜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哲理小诗《泥土》。他用质朴的语言赞美了泥土的无私奉献精神,宣扬了一种勇于牺牲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精神,一种富于社会责任感的人生态度,带给人们哲理性的深思。闻着泥土芳香长大的我,与土地的情缘不浅。

初闻泥土味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出生于70年代初,当时土地还未承包到户,以队为单位集体劳动,凭工分分粮养家糊口。那时父母为了挣工分,每天起早贪黑在地里劳作,根本没有时间好好经管自己的孩子,上坡干活时和农具一起放在背篼里背上坡去,还不能走路的孩子,就用背带(专门用来背孩子的东西,像一床小被子,上面订一条宽三指长三尺三的带子)将孩子绑在树上便投入一天的劳动。

在树上的我,吸吮手指,呼吸着新鲜空气,听着鸟叫虫鸣,看天上云、地上的草,跟随母亲干活移动的身影望来望去。父母无暇顾及我们,在树上的孩子饿得哇哇大叫母亲才可以给队长和记分员报告一声来到树下,将孩子解下,抱在怀里喂奶,待孩子不哭后,轻吻一下孩子、无奈的将孩子绑回树上继续投入风风火火的劳作中,那种对孩子的心疼和愧疚以只有那个年代的母亲才能感受。

等到我会爬,快开始走路时是母亲最辛苦的时候。由于我家住的地方山高坡陡,再绑在树上,不愿被束缚的我哇哇大哭,母亲生怕我掉下来,无法安心干活。所以母亲只有将我背上干活。我在母亲背上,跟随母亲弯腰干活的节奏,一起一伏,聆听母亲操作农具和土地碰撞的声音,犹如现在的孩子躺在摇摇车或摇篮里舒服的睡觉。待睡醒觉得不舒服后会大声哭闹,父亲会伸手逗一下,母亲乘机伸直腰杆站立摇哈、哄一下哭闹的我,希望我不再哭闹,她们可以继续劳动。如果实在哄不好,就反手拍打背带,吓唬我,再不好就知道我饿了,急忙给队长和记分员报告,喂点奶或者包谷糊,等我吃饱后又继续背着干活。

在地势平坦的地里干活,母亲就会把地上刨开一小块,平整一下,铺上背我们的背带,将我们(大小差不多的有可能放在一起)放在上面,周围用大点的土块围上一圈,让我们自个儿在上边爬着玩。我们会抓扯背带或与其他孩子一起的你我乱抓,有时抓得彼此大哭还引得大人哈哈大笑,说哪个娃儿凶点。有时候会把背带抓开,抓地上的泥巴玩,或者放在嘴里大吃一通,吃到土腥味吞不下又大哭,这时母亲会及时跑过来拍打我们衣服、背带,用手呕出我们小嘴里的泥巴,哄好我们后继续劳作。

亲吻泥土

那个年代,所有人家住的是土坯房,用的有灶台、砂锅、土碗、坛子,都是用土做成的,总之,脚下踩的是土,出门看见的除了庄稼就是脚下的土地。等我稍微长大,会走路后,就不需要父母背着上坡了,大部分时间会把我们丢在家里,让我们自由玩耍。土就成了我们儿时最好的玩具。

穿开裆裤时,不懂事的我们,在地里追逐打闹,用泥土堆灶台“做饭”和各种自己都说不出名字的造型扮家家,与同伴一言不合抓起泥巴当武器干架。最好玩的就是雨过天晴,我们会在自家或别家院坝里用树枝或农具修沟或用泥巴捏泥巴娃娃……三四岁时,父母会给我们用竹子编一个小背篓,父母收工后,屁颠屁颠在父母后面跟着扯猪草。在农历二、三月,开始栽种洋芋和包谷,父母为了不让我们一天嬉戏打闹,会安排我们在自家自留地里打洋芋塘,这对于我们孩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因为打塘需要大的农具才能一次成型,而我们就只有小小的一把叫做点锄的只能算玩具的“农具”,一天根本就搞不了几个塘,还脚手并用,成不了形,大人回来为了提高我们的兴趣,边重新整理,再夸奖我们几句,让我们心里美滋滋的,再一天天干着本就是“无用工”的劳动成果等待父母的表扬。

八岁的我开始读书,那时的学校所有房屋都是土坯房,地板和操场只是将土地平整了一下。我们便在这简易的环境中从零学到了方程式的解答。从简单的b、p、m、f……开始学会了识字、造句、作文;简单的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人骚客有了小聚;还在心中深深刻进了毛主席、周总理、邱少云、刘胡兰等伟人和英雄的光辉形象;也和鲁迅、老舍等名家有过通过文字的交流……不断吸取知识的养分,明白了泥土在词典的释义为:土壤、泥地。

课间休息,男孩子会三五成群用小手摸几下认为平整的地面用石子(有时用杏子核)玩“捡子尔”(一颗石子抛向空中,待还未掉下时抓起地上,模式有“一、二、三”或“二、二、三”或者“双双子”,就是把几颗石子抛向且同时把空中的石子接在手中,没接住或没抓起地下的算输,就被打手、弹额头等惩罚);有时又会用废纸(有的扯书)折三角板(管起)拍着玩。女孩子便去摘一些蒿枝尖等扎成一小束作为毽子踢着玩;还会在来的路上扯一根长长的滕条跳跳绳。高年级的同学打篮球、划跑等,在操场上追逐打闹,一个操场尘土飞扬,欢声笑语,有时还掺杂着孩子们游戏中发生矛盾打架后哇哇大哭和老师声如洪钟的训斥声……总之,天真无邪、其乐融融、幸福快乐的我们迷上了满是泥土的学校。

放学后,晴天我们便会捡起泥巴坨坨打仗或用脚蹬起地上的尘土灰后面的同学。雨天用稀泥捏成团抹别人的脸或下坡把路用脚将路抹得光光的,后面的同学不注意滑倒,引得大家笑闹着跑回家。背起背篼打猪草或放牛,为家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我们在泥土中成长,在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年纪中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亲吻着大地,在泥土的香味中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暂别泥土

初中后,我到几十里远的地方读书,学校的房子便是砖木、砖混的房子,操场是水泥地板,偶尔有一个操场未打地板,我们再不会坐在地上玩小学那种游戏了,但依然怀念小时候在泥土里的童年。在各科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各科知识,背书、做作业取代了以前的游戏,努力在三年后考取中专、中师或高中成为那时的佼佼者,进入更高一级学府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我经过自己努力考取了自己喜欢的师范学校,最后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并被分回到我的母校。初到时,除教师和学生宿舍还是土坯房,但再也不是尘土飞扬土操场,而是有三层楼的教学楼和打好水泥地的操场。

讲台上,我尽我所学将知识传授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尽心为他们解疑答惑,在生活和学习上近乎苛刻的严格要求他们,希望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20余年里,我的学生不断走出社会,在各行各业奉献自己的余热。

后来,由于诸多原因,我告别了我深爱的讲台,改行干了其他工作,离开了自己生我养我、孕育我成长,暂别了泥土养育出的翠绿挺拔的大树、娇美清香的花花草草和无污染甜润新鲜空气的家乡。

又闻泥土香

2021年9月,我被单位派到村上当乡村振兴的驻村工作队员,再一次真真切切深入村组与群众一起和泥土打起了交到,又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农村空气的甜润,人民朴实的笑容,泥土孕育出的花的清香、树的挺拔……

我深入农户家中,与他们交谈或参与劳作中了解了许许多多以前不懂的农事知识。比如海拔低一点的地区种洋芋在立春前开始种洋芋,等洋芋收成后好种其它农作物;高二半山区立春后就可以进行洋芋的播种,等雨水季节的第一波雨滋润才能出苗早,后期长势快,收成好。清明节后开始种植春菜、栽种树苗、耙田育秧、点瓜种豆、红薯种入土。谷雨前十天后十天必须将包谷种完,后期收成时颗粒才饱满;惊蛰前栽秧点黄豆、夏至后洋芋开始收。白露种麦收玉米寒露前后种菜的、红薯种入窖,大雪前后翻地冬至过后杀年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这是我在我与群众相处和间接参与劳动过程中,大家给我传授的经验,这是我之前所不清楚的过程。作为农民后代的我,几十年后能这样近距离参与劳作,再一次闻到沁人心脾的泥土香味,为我的人生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宝贵财富!

福兮!生我养我的泥土,你伴我成长和老去,在以后魂归故里的时候,我将成为土地的一部分,与泥土一道孕育大地的生机,默默无闻地养育地球上的生灵,也是我的幸事、我和土地的缘分!





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

创文明城市•创卫生城市

昭通百名文学艺术家作品展

文学之乡●昭通创作

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是中共昭通市委宣传部下属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是昭通党委、政府联系昭通和外界作家、艺术家的桥梁和纽带,是宣传和展示昭通文学艺术的平台和窗口。《昭通创作》微信公众号刊登昭通和昭通籍文艺家优秀文艺作品,或其他文艺家关于昭通题材的优秀作品。本平台所发文章不代表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的观点,文责自负,严禁抄袭。

主管:中共昭通市委宣传部

主办: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

顾问:曾令云   陈孝宁

编辑:《昭通创作》编辑部

投稿邮箱:

3340136696@qq.com(文学、摄影类)

514007714@qq.com (美术、书法类)

扫码关注我们

昭通创作
联系昭通文学、艺术家,培养昭通文艺人才,壮大昭通文艺队伍,展示昭通文学艺术成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扩大昭通对外文化交流和宣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