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和鲁迅两大名人加持,这个村要热闹起来了

旅行   2024-11-20 19:09   浙江  

  位于浙东古运河与鉴湖之间的鲁墟,自古为水乡要津,见证了绍兴水乡文化的繁荣。近日,随着鲁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备案评审的通过,《绍兴市鲁墟历史地段保护规划》逐渐完善。根据相关规划,鲁墟将保留水乡特色,打造文化展示线路与博物馆群落,成为展示绍兴水乡风情的新窗口。这片历史文化之地,通过保护与活化利用即将迎来新生。

昔年曾为陆游祖居之地

  鲁东村、鲁西村所在的青甸湖区域,处于西兴运河(浙东运河)与鉴湖之间,是古时山阴“九水乡”舟楫要津,是山会平原圩田水网的组成部分。

  在民国十七年(1928年)之前,鲁东、鲁西村合称“鲁墟”。鲁墟,即旧时的山阴县梅墅乡(后属鉴湖乡,现属东浦街道),以村南的古桥“泗龙桥”(又名鲁墟桥)为坐标,可大概明确其周边布局。宋嘉泰《会稽志》记载:“鲁墟桥在县西北一十三里。南为漕河,北抵水乡,如三山、吉泽、南庄之属;又北復为漕河,漕河之北,復为水乡。渺然抵海,谓之九水乡,盖大泽也。曾文清(陆游老师)诗云‘谈夸水乡胜,谓不减吴松’,即此是也。”

  简而言之,作为水乡泽国的舟楫要津,鲁墟南连古漕运水道鉴湖,北临浙东古运河,沿水路可直抵大海。而陆游的老师曾文清更有诗曰“谈夸水乡胜,谓不减吴松”,由此可见在古人眼中,当年鲁墟桥(今泗龙桥)下的浩瀚大泽堪称“九水乡”,足以比肩吴淞江(今上海)。

  鲁墟历史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陆游祖居的称号。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陆游先祖陆忻因耻仕吴越国,由钱塘迁居山阴城西十余里外水乡鲁墟。到曾祖父陆珪时,举家从山阴鲁墟迁到会稽吼山下,后又迁居府城内。宣和七年(1125),一代文豪陆游出生,他本人亦曾居山阴鲁墟云门山草堂,南宋乾道二年(1166)迁居至鉴湖三山西村。

陆游的文学作品中,“鲁墟”是一个频频出现的元素。譬如《鲁墟础》中的“鲁墟无复坏垣存,偶榜舟来入乱云”。《夜过鲁墟》中提及“中夜过鲁墟,船底鸣细浪。月出菱歌长,林暗绩火壮。故居不可识,四顾但青嶂”。怀着对先祖耕读的深深眷恋,陆游曾多次到鲁墟寻访祖上旧业,然举家迁居后祖业屋树凋废、族人四散,让他也不免黯然神伤。

  可惜的是,随着岁月变迁,无论是陆游先祖故宅,还是云门山草堂,如今相关遗址皆已无迹可寻。

  据《东浦镇志》记载,民国十七年,鲁墟析为东、西鲁墟两村。原名东鲁墟、西鲁墟的两村在历史变迁中又变为如今的鲁东村与鲁西村。鉴湖和浙东运河两大水利工程,使山会平原由盐卤之地转变为鱼米之乡。鲁东村民以养鱼捕捞为业,少数种田酿酒,而鲁西村民则多数以种田酿酒为生。两村生产的黄酒,曾远销上海、杭州等地,因品质上乘十分畅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两村还曾兴办村企业,发展纺织、钣金、皮革等产业。

历史遗产十分丰富

  本次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中发现,鲁东村、鲁西村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遗产。例如沿“十字”水网两岸集中成片、传统格局保存完整的多处清至民国时期台门院落及传统风貌建筑,以及多座有历史价值的古桥。

  其中,涉及一般不可移动文物2处,分别为严裕昌民居和蒋家台门(拟推荐)。历史街巷3条,历史环境要素5类多处,包括石桥4处、石萧墙多处、石埠头48处、石板铺地若干、以香樟为主的大树若干。

  历史建(构)筑物方面,包括27处应予保护的建构筑物,11处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台门院落,以及其他构成历史格局的传统建筑16处、反映时代特征的建构筑物21处、其他相关建构筑物1处(水塔)。

  位于鲁东村的泗龙桥是绍兴市区内现存水面跨度最长的拱梁一体的古石桥之一,2013年时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桥形似龙,桥墩凿有四只龙头,故名泗龙桥。该桥由三孔石拱桥和十七孔石梁桥组合而成,民间也称“廿眼桥”。始建时间不详,民国时期重修,桥间壁东西两面刻有“建桥千年路达南北,名驰廿眼水通东西”的对联,由此推断此桥始建甚早。桥南有桥亭名“过喜亭”,目前桥与桥亭保存均基本完整,原样修缮后,未来仍将承担交通之用。

  三普登录文物严裕昌民居(酒坊)同样位于鲁东村,是一座清代建筑。该民居坐北朝南,前后三进,格局完整,花格门窗、台门斗、屋面等建筑细节保存完好,座楼、后东西侧厢为二层设计。民居原主人主要从事黄酒酿造,因而该民居不仅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建筑有参考价值,对于研究绍兴黄酒史也有一定史料价值。

鲁西村的蒋家台门则与鲁迅颇有渊源。鲁迅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中说:“只有祖母叫他阿长。”这位祖母,便是蒋老太太。据了解,旧时蒋家是鲁西村最大的大户人家,分前蒋和后蒋(又称上蒋和下蒋),根据《鲁迅世家》记载,后蒋家台门是鲁迅奶奶蒋老太太出嫁前居住、生活的地方,鲁迅小时候也曾来过。如今合院格局留存并不完整,只有台门斗和几处老墙能看出昔日影子。

保留住绍兴水乡典型特色

  从空中鸟瞰,两村的布局呈“鱼骨状”纵向生长,生动展现了绍兴水乡传统农村聚落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特色。村中典型的“前宅后园、园植竹林”院落格局,俗称“田端头”宅邸,即显示该宅邸主人“城外有宅、城内有业”。此种宅邸格局具有绍兴民居典型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旧时绍兴府城内外关联、一脉传承的关系。紧邻绍兴府城的鲁墟,地处运河沿线,水运贸易便利,周边鉴湖、青甸湖水质极佳,打鱼、围垦均十分相宜,无疑是城外置宅的好地方。

  尽管岁月变迁,如今两村传统农居聚落组团虽较20世纪70年代略有缩减,外围也逐渐被蚕食,但仍有不少传统院落保存完好,地段内及周边历史建成环境要素丰富,历史街巷、古桥、石埠头等格局完整,并保留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信息,具有保护与利用的价值。

根据《绍兴市鲁墟历史地段保护规划》(下简称《规划》),未来将着重保护地段内合院式民居的传统院落空间布局,包括其轴线对称、纵向延伸、前低后高的格局特色。同时,针对村内急水河、神河上的福音桥、解放桥、保安桥及太公桥四座古桥,将对其位置、形制与材质等进行保护,保持其古韵风貌。

  对于地段内的神河北岸滨水街巷、神河南岸滨水街巷、急水河西岸滨水街巷这三条历史街巷,将进行重点保护,确保它们的走向、尺度、传统铺装形式和石材料得以保留,特别是局部位置体现传统技艺精湛与劳动人民智慧的石板外挑等处理手法,将作为历史街巷的精华和特色加以保护、展示。

  同时,严格保护地段内的石桥、石埠头、石板铺地的原始材质、位置、数量及面积,以此作为地段格局的重要标识。相关石类历史环境要素也考虑与现代材料相结合,打造新的公共空间。对胸径较大的香樟、桂花等树木,将予以保留或集中移栽,并适度复种台门后院的竹林等植被,以重现历史景观。

计划打造两条特色文化展示线路

  为更好展现鲁墟历史地段作为绍兴府城外浙东运河沿线青甸湖片区“乡村聚落宅邸文化和台门营建特色为代表的历史传承地”特色,《规划》巧妙地将历史街巷与公共空间相融合,串联地段内主要物质遗存和历史环境要素,结合历史街巷的保护与步行系统组织,构建了两条特色鲜明的文化展示线路。

  “台门特色文化展示线路”聚焦于地段内的严氏小台门、严坤记民居、赵家台门、严家台门等典型台门建筑。这些建筑不仅是绍兴乡土建筑类型的集中展示,更是台门营建与宗族聚居文化的生动体现。为有效活化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源,《规划》鼓励在台门院落内发展特色餐饮、酒店民宿、商务办公等商业经营活动,同时利用主体建筑打造文化体验、文化产品研发与销售场所,让游客在品味地方特色的同时,深刻感受台门文化的独特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鲁墟历史地段中的台门因主人从事行业不同而各具特色,如三普点严裕昌民居台门便自带储酒库,酒坊风格鲜明。为此,《规划》计划在此打造古酒文化博物馆,使之成为民众了解和学习东浦特色酒坊文化的重要窗口。在古酒文化博物馆,鲁东村还规划了涵盖非遗文化、祠堂文化、越茶文化、农耕文化、民宿收藏、越医健康等多个领域的小型博物馆群落,旨在通过创新混合利用文物建筑,实现文物的活态保护和传承,让游客在参观中全面领略绍兴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

  另一方面,“水乡集镇文化展示线路”则着重于保护神河北滨水历史街巷与神河南滨水历史街巷,依托神河南滨水商铺建筑的保护更新,生动再现水运为主要交通工具的社会发展阶段。该线路特别强调鲁墟历史地段“十字水网”交汇处作为村落公共中心的功能与特征,展示其在新时期发展中的独特内涵。通过保留“前店后居”的水乡聚落空间特征,延续水陆并行的交通系统,并规划建设水乡特色文化广场,该线路将展现围水而居的传统文化交往空间,让游客仿佛穿越回那个繁荣的水运时代。

  在功能定位上,鲁墟历史地段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府城外的生活休闲活力地区和三生融合示范空间。“我们期望通过合理引入新功能业态,传承本地文化意向,建设具有标识度的宜人空间,使得鲁墟历史地段不仅能够适应城市居民现代生活和休闲消费的需要,同时通过完善各类建筑的功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集休憩、游览、使用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绍兴市未来公用事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前期部相关负责人说。




本文由绍兴文旅发布整理编辑

来源:绍兴宣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绍兴文旅发布
越国古都 东方水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