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听话,你要怎么办?王阳明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正是你提升的关键机会。一起来看看~
01
一位妈妈跑过来,很着急的问:“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我微微一笑:“先别急,先说说看孩子怎么不听话?”
“你看,早上我们几个朋友带着孩子去徒步,她走在最后,我开玩笑说,走在最后的要用树枝大屁股哦。结果你猜她怎么着?”
“怎么着了?”
“她居然在路边找了根树枝,当着我朋友的面打我屁股,她才6岁,这以后还怎么得了?”
“听起来是挺严重的啊,那你觉得她为什么会不听话呢?”
“我觉得她就是欠收拾,怪我们,平时对她不够严厉。”
“那该怎么办呢?”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我准备从今以后严加管教!”
“耶!这样你就成功的毁掉孩子的一生,为你的毁人不倦点个赞呗。”
......
纳尼?!
02
这位孩子的妈妈是一位熟悉的朋友,所以我敢如此“出言不逊”。其实,这位妈妈的苦恼每一个父母都遇到过,天底下就没有省心的孩子。
教育孩子本来就是一件不能不用心的活,怎能省着用?都说孩子是我们的未来,孩子是最重要的,但我们总是自欺欺人,很少有家庭能够真正的把孩子排在第一位,反而工作、房子、赚钱、美食、娱乐、旅游、情绪等等都在人生的排序上超过了孩子。
我们说着孩子最重要,却把孩子拨到一边:去去去,小屁孩,自顾自的玩得开心,怎么反而要求孩子把我们的话当圣旨?
孝这个字在甲骨文时期就有了,上面是个“老”字,下面是个“子”字,意指“子承老”。《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谓之孝”。孩子怎样才能学会孝?需要父母教。如果父母没有教,或者教不好,那就不要怪孩子以后不懂孝顺。孩子尚小的时候,如果父母想省心,就别怪孩子长大了不省心。
03
其实,如果用阳明心学的智慧,这位妈妈的苦恼很容易解决。造成这个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是她听不懂妈妈的玩笑话。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孩子之所以会用树枝打妈妈,是因为妈妈威胁要打她。孩子不像大人那样虚伪,吃亏也往肚里咽,对于不合理的东西,他们会自然的反抗。
只要我们用心去理解孩子的角度,就会哂然一笑:原来是我们痴了。当然,也有父母可能会拿出孝字来说事,认为无论孩子怎么有理,都不能打父母。这是一种愚孝,早已脱离孝的本意了。这样的父母是想当皇帝,回到那个“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时代: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
孝是天道运行的一种次序,子女不能逾越父母,但父母也不是子女的主宰。在灵魂上,父母与子女是一棵大树与另一棵大树的平等关系。
父慈子孝,要完成孝的行为,需要父母与子女的共同配合,当然,这是一种完美的状态。更多的时候,我们会从子女方面提要求:哪怕父母错了,也要采取顺从的方式去劝善,而不是对抗。
04
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这涉及到说者的状态、听者的状态以及话的内容等三个方面。
首先我们从说者的状态来看这个问题。
说者的状态包括说话者的情绪、态度和角度,这些无一不影响说话的质量,从而决定孩子是否听话。
同样的一句话,用不同的情绪说出来,就有不同的效果,听者就会理解为不同的意思。王阳明曾打过比方,喜时有喜时的眼,怒时有怒时的眼,无论喜怒,都只是一个眼,如果只看到喜时的眼却不知道怒时的眼,未免就会有偏颇。但这是对成人的高要求,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懂多角度看问题,只会依据当时说话者的情绪去进行判断。
我们拿“去吃饭”这句话来分析,父母如果怒气冲冲的吼道:“去吃饭!”估计孩子也就乖乖的听话了,当然这是被迫的,孩子是口服心不服;父母如果高兴的招呼:“去吃饭”,估计孩子不仅会去吃饭,而且还会顺势争取一点小权益,因为他知道父母正在兴头上,此时不“敲诈”更待何时?父母如果平静的说:“去吃饭”,估计孩子会考虑一下,是吃饭重要还是接着玩玩具重要,他会当自己的主人.....
情绪之中,往往透露出态度。怒气冲冲的吼代表了一种气急败坏的态度,孩子一般不敢挑战,但如果用多了这种方式,孩子就会抑郁、沉默、惊恐;高兴的说代表了一种开放的态度,这种态度虽然比气急败坏的态度好点,但也不是对孩子最好的,孩子往往会洞穿这种态度,从而借机敲诈一下父母;只有平静情绪下平和的态度才是对孩子最好的,这个时候,孩子可以自己判断、选择,是去吃饭还是继续玩。自然,孩子也会心服口服的接受这一选择的后果——过时就要饿肚子,但这是培养他的自主能力。
角度也是说者需要考虑的问题,有时候孩子不听话只是因为说和听的角度不一,我们不能一看孩子没听话就一棍子打死,认为他真不听话。还以“去吃饭”为例,如果说者很饿,听者很饱,无论说者通过什么情绪和态度邀请听者去吃饭,估计听者都是十分之不情愿的,因为他根本不饿嘛。
当孩子没听话时,作为父母,应该反过头来检讨一下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角度有没有问题,而不要升起怒气,一味的指责孩子错了。
05
说者有情绪、态度和角度的问题,听者也有。
比如,当孩子高兴时,一个哪怕对他有困难的提议,他也愿意去尝试;当孩子生气时,“不”字是写在脸上的,哪怕再好的提议,他也会一概否决。
当孩子喜欢一件事情,态度坚决时,父母再反对,孩子都会想方设法去做,哪怕表面妥协,背地里也会偷偷去做;当孩子态度暧昧,可有可无时,父母说什么他都会“好的”,其实不是听话,而是没主见。
当孩子只能看到一件事的好处时,父母再禁止他做,他也会去尝试,哪怕这件事真的对他不利;当孩子只能看到一件事的坏处时,父母再命令他做,他也会踌躇不前。
06
孩子听不听话,除了与听者和说者的状况相关外,还与话的内容有密切关系。话的内容包括:合理不合理(当时情况能否做到)、有利不有利(立场)、合适不合适(场合、理解力)等。
首先,我们来看合不合理的问题。
如果我们跟孩子说的话是一些不合理的话,孩子很难做到,怎么可以责怪孩子不听话呢?要怪也应该怪我们提的要求不合理吧?
很多父母在给孩子提要求的时候,没有考虑孩子的年龄、能力、心智,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标准,或者自己认为孩子应当可以做到的标准去要求,自然得不到孩子的拥护,其结果就是所谓的不听话。
比如,我们有位朋友,认为锻炼身体很重要,要求7岁的女儿早起锻炼,并以身作则,自己也陪跑。可是跑了几天,女儿打死也不跑了。“真不听话!”朋友愤愤不平。一问,才知道,安排的运动量太大了,他老婆都只能跑6圈,他却要求女儿跑10圈。女儿当然不听话了,听话才有问题呢,这能怪女儿不听话吗?
07
其次,听话与否还要看这个话对自己有利还是无利。
如果父母提出的一件事情,正好是孩子认为有利的,他肯定二话不说,撒腿就跑。如果不信的话,我们可以试验一下,跟孩子提议去吃麦当劳,想必十个孩子里面会有九个马上会开开心心的去。
如果我们讲的一件事情,被我们的孩子认为是对他不利的,十有八九他会拒绝。哪怕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去做时,也会磨磨唧唧,十分不情愿。
比如,当我的孩子还小的时候,每天送他去幼儿园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看到他每天悲愤如狼牙山五壮士般背上小书包,跟我玩谁比谁更慢的游戏时,我很气他不听话:幼儿园多好玩啊,有那么多小朋友。可当有一天我陪着他在幼儿园呆了一天时,我觉得真的很无聊,突然就理解他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不听话了。
08
最后,孩子听不听话,还要看这个话是否合适,比如场合合不合适、是否符合孩子的理解力等。
孩子也有自尊,如果父母没有顾及到孩子的自尊,在公开场合命令他做一件在他看来难堪的事情,他肯定不会痛快答应,这样就会被父母误认为不听话。比如,一个8岁的男孩,还经常尿床,父母很生气,在众人面前命令:“还不快去把尿湿的裤子洗了!”可想而知,这个男孩肯定会非常不爽的。
孩子不听话,我们还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所说的话超越了孩子的理解力?如果超越了孩子的理解力,他当然听不懂,想听话也听不了。
我们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认为这些话太简单、太直白,不可能听不懂。但是,我们好好的反求诸己一下,在我们小时候,父母跟我们讲的很多东西当时又能懂几分?
09
听不听话,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除了上面讲的几个维度以外,还有更多的角度。因此,我们不要一看孩子不听话,就想到惩罚或者引导。此时,无论采取大棒政策还是胡萝卜政策,都是错误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本,看看是说者的问题还是听者的问题,抑或是话本身的问题。
如果我们不把听不听话的问题先放下,从根源上找到问题所在,只是自顾自的斥责孩子不听话,就会失去孩子的信任与尊重。当他们还小的时候可能没有力量去反抗,等到他们进入了青春期,他们就会顶嘴甚至采取更激烈的反抗措施。哪个父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
10
作为父母来讲,谁都希望有一个听话的孩子。但我们很少去思考,这样的听话很可能是压抑自己、牺牲个性的代名词。
我们利用父母的权威强逼着孩子听话,无非成就的是自己一颗想当皇帝的妄心,最后我们收获的要么是一个真正的奴隶,要么是一个勇于反抗的英雄,哪个结果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
与孩子沟通,有一定的技巧,但是这些技巧必须建立在尊重和平等之心上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只会让孩子更抗拒。相比技巧,我们更需要觉知的是自己的这颗心。心到了,真正尊重孩子了,自然就会说出孩子愿意听的话。
所以,与其关注孩子听不听话,不如反省一下自己的这颗心正还是不正。
微信号:静之兄
心学纯明,专治各种不痛快!
建议通过意念关注
不灵可长按上图识别二维码关注